昔有曹操、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如今我們也來議議,究竟何為英雄。
在我看來,生死關頭選擇“義”的人是英雄。
“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敗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堅守道義,多次嚴詞拒絕了敵人的勸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親自來勸降,許以丞相之職,他毫不動搖,反而斬釘截鐵地說:“唯有以死報國,我一無所求。”臨刑前,監(jiān)斬官再次問他是否愿意改變主意,文天祥怒喝到:“死便死,還說什么鬼話!”文天祥面向南方慨慷就義了,給世人留下一道憾人心弦的《正氣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試想,為了“義”,寧愿死,這種大丈夫難道不是英雄嗎?
遇到挫折,不輕言放棄的人是英雄。
李白明知“多歧路”,“行路難”,卻一直朝前走。走著辭別故友,笑對紅塵,灑脫自在。一壺濁酒,“舉杯邀明月”;一束月光,“欲上青天覽明月”;一葉扁舟,“惟見長江天際流”。上蒼嫉妒他,并沒有讓他的路走得那么平坦明朗,他卻泰然面對。翰林遭貶,他“仰天長嘆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流放夜郎,他“鳳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因為他堅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如一塊寶玉,在僵硬的政治舞臺上,磨來折去,卻容不得半點玷污和磨損!試想,遇到挫折,不輕言放棄,堅守自我,笑對人生,在所有人退縮之際仍舊毅然前行的人難道不是英雄嗎?
真誠愛國,寬容平和的人也是英雄。
今年召開的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有記者問到臺灣問題,溫總理這樣回答:“臺灣是祖國的寶島,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我真心希望能有機會到臺灣去走一走、看一看。我想到阿里山,想到日月潭,想到臺灣各地走走,去接觸臺灣同胞。雖然我今年已經(jīng)67歲了,但是如果有這種可能,走不動就是爬我也愿意去。”“走不動爬也愿意去”,這是一位多么真誠愛國的老人啊!他又何嘗不是民族的英雄?“渡盡劫難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溫總理真誠愛國,而且有一顆寬容平和的心,這樣的人難道不是英雄嗎?
何謂英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但在我眼中,生死關頭選擇“義”的人;遇到挫折,不輕言放棄的人;真誠愛國,寬容平和的人才稱得上是真正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