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是流感高發(fā)季,網絡上流傳著諸多治療感冒的偏方,其中以食療最為常見。“鮮姜絲50克,加1000毫升可樂,煮沸,熱飲;五六個蒜瓣,用刀拍爛加幾塊冰糖一碗水,煮到水發(fā)白,服用半碗立刻見效……”網絡熱帖聲稱:感冒克星就在家,不用跑醫(yī)院。
在中醫(yī)眼里,例如生姜、大蒜、蔥白等食藥兩用食品確實對感冒有一定效用,但多針對病癥單純且輕度風寒感冒者。專家建議,每個人都應建立科學的用藥意識—感冒不應盲目服藥。
食療效果要看感冒類型
怕冷,干咳少痰,有清鼻涕,到醫(yī)院化驗時,很多指標都顯示正常,這是風寒感冒的初期癥狀。此時,用生姜、蔥白、大蒜等煮水服下發(fā)汗,可以緩解甚至是治愈感冒癥狀。
曙光醫(yī)院中醫(yī)科主任竇丹波介紹,民間流傳的一些食藥兩用食物治療感冒的偏方確實有一定療效,但前提是分清感冒種類和癥狀,才可對癥下藥。
所謂風寒感冒,多是因為風吹受涼而引起,秋冬季節(jié)多發(fā),尤其是換季之交溫差變化較大時。治療上西藥、中藥皆可,亦可采用食療,不但祛病,而且保健。與之對應,風熱感冒是風熱之邪犯表、肺氣失和所致,癥狀表現(xiàn)為發(fā)熱、有汗、咽喉紅腫疼痛、咳嗽、痰粘或黃、鼻塞黃涕、苔薄白微黃等。風熱感冒多見于夏秋季,外感風熱所致。
服用生姜、大蒜對于風熱感冒并沒有效果,因為生姜、蔥白等都是辛溫食物,能發(fā)汗解表,理肺通氣,反而會助長風熱感冒熱勢,使病情向壞的方向發(fā)展。
食療應把握感冒程度和治療方式
食療并非對所有感冒都見效,除區(qū)分感冒類型外,還要把握感冒程度。對于感冒病癥單純,無并發(fā)癥的輕度風寒感冒患者,食藥服用后有明顯癥狀好轉,就不用進一步治療。但如果患者食療幾天仍有發(fā)熱等癥狀,應及時就醫(yī),以防發(fā)展為肺炎、乙型腦炎等。
竇丹波提醒患者,醫(yī)學上并沒有科學依據證明吃大蒜等食物可以預防感冒,但大蒜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天然植物中抗菌作用最強的一種,其所含的大蒜素具有消炎作用,能抑制和殺滅多種細菌和病毒。但食用大蒜以三四瓣為宜,多食容易動火,并對胃腸道產生刺激。
值得注意的是,網絡上大蒜等食療方法多樣,但并非所有治療方式都科學。例如不少帖子寫明,可將生姜大蒜切成薄片敷在腳心涌泉穴位上(位置在腳跟向前1/3腳心處)。竇丹波說,中醫(yī)上,外敷涌泉穴的藥物有很多,但治療急性感冒的卻很少,醫(yī)學上還缺少科學依據,臨床樣本量也很少;并且少數(shù)人外敷會引起水泡,造成感染。
科學用藥,預防為本
“一感冒就吃藥甚至吊水,并不是科學用藥的做法。”竇丹波呼吁,感冒是自愈性疾病,在情況允許范圍內,盡量少服藥。多喝水、多休息,一周左右就可自愈。如果盲目就醫(yī),不但對病癥好轉沒有幫助,還易受到醫(yī)院內其他病毒的交叉感染。
在流感高發(fā)季節(jié),預防感冒的方法還應是常被提及的多鍛煉身體,增強免疫力。日常生活中,更要養(yǎng)成良好的預防習慣。冬天尤其要注重勤通風換氣,且不宜將空調溫度設置太高,因為開空調會使室內空氣過于干燥,口腔黏膜干燥更容易感染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