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期,皇帝召集群臣宴飲,國子監(jiān)察酒祝欽明說自己會跳八風舞,皇帝即刻讓他表演助興。祝欽明身體肥胖,跳舞丑態(tài)百出,時而頭點地,時而做鬼臉,皇帝大笑。侍郎盧藏用評論說:祝公五經(jīng)掃地,褻瀆文明。 【釋義】五經(jīng):借指文人。把文人的臉都丟盡了。舊時也指圣人之道泯滅。
傳說古代有個愚蠢而善良的人看到郊外一群群野鴨子和白鶴在水里啄食嬉戲。他發(fā)現(xiàn)鶴腿長,野鴨的腳桿很短。他想這樣一起走路不路不方便,就把他們捉來,砍下鶴的一截腿桿接到野鴨的腳上,這樣他們都不能走路了 【解釋】比喻事物勉強替代,失其本性。
大禹在視察了各地洪水的情況后,覺得光用土壤來堵水,不能根本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應該把水疏導出去。為此,他大力開掘溝渠讓水流到汪洋大海中去。 禹帶領百姓們在野外辛勤地工作了十三個年頭,曾經(jīng)三次過自己的家門而不入。最后,他終于戰(zhàn)勝了洪水,使江河通暢,東流大海,湖泊疏浚,能蓄能灌。原來被淹沒的土地,如今又變成了良田。 到了戰(zhàn)國初,有個叫白圭的水利專家,也非常出名。什么地方河堤有了裂縫、漏洞、滲出水來,他一到就能修好。后來,他被請去魏國當相國,魏國的國君對他很信任。 有一次,孟子來到魏國,白圭在會見他的時候,表露出自己有非凡的治水本領,甚至自我吹噓說:“我的治水本領已經(jīng)超過大禹了!” 孟子是位非常有學問的人,當場駁斥他說:“你說錯了,大禹治水是把四海當作大水溝,順著水性疏導,結果水都流進大海,與己有利,與人無害。如今你治水,只是修
史料記載:“王子敬數(shù)歲時,嘗看諸門生摴蒲,見有勝負,因曰:‘南風不競?!T生輩輕其小兒,乃曰:‘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 此段文字中的王子敬即王獻之,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末子,聰明伶俐。長大后他也成為了一位著名的書法家,與父親并稱“二王”。有一天,他父親的幾個學生在玩打牌。在一旁觀看的獻之竟然能夠給他人出謀劃策,說上幾句行內話。哪知學生們都笑他道:“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獻之聽到他們這樣說自己,很是氣憤,說道:“遠慚荀奉倩,近愧劉真長。”說完,就甩開袖子走了。 “管中窺豹”的成語便出于此。 該成語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理解。一種是褒義的,意指人們可以從觀察到的事物的一部分來推測該事物的全貌。從字面上理解“管中窺豹”,那就是從“竹管”中透過視線來看到豹子,由于視線為“竹管”圓孔面積所束縛,看不到“全豹”,只能看到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