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繪本童話故事寓言故事睡前故事成語故事書籍
  • 箕帚之使成語故事
    箕帚之使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楚莊王派使者帶上黃金百斤去聘北郭先生,先生說要與他的箕帚之使(妻子)去商議,他進去對妻子說:“楚欲以我為相,今日相,即結駟列騎,食方丈于前,如何?”他的妻子表示尊重他自己的抉擇。 【釋義】持箕帚,以供掃除之役。借作己妻之謙稱。

  • 激濁揚清成語故事
    激濁揚清成語故事

    西晉時期司空從事中郎牽秀好說大話,他說如果他居于督察百官的地位,就一定像沖除臟水浮上清水那樣除掉惡人獎勵好人。他只是說說而已,實際上并沒有那樣去做。在“八王之亂”中,作為尚書的他見哪個王有勢力就投靠哪個。 【解釋】激:沖去;濁:臟水;清:清水。沖去污水,讓清水上來。比喻清除壞的,發(fā)揚好的。

  • 變生肘腋的故事
    變生肘腋的故事

    東漢末年,曹操出兵攻打漢中張魯,益州牧劉璋聽從張松的說辭,派法正去荊州請劉備入蜀。法正向劉備獻計獻策,劉備在劉璋死后取益州建立蜀國,任命法正為蜀郡太守。法正大報個人恩怨。諸葛亮說劉備擔心變生肘腋,報恩才任命法正。 【釋義】肘腋:胳肢窩。比喻事變就發(fā)生在身邊。

  • 成語故事終南捷徑
    成語故事終南捷徑

    唐朝進士盧藏用沒有官職,他來到京城長安附近的終南山隱居以擴大影響,朝廷終于讓他出來做官。想退隱天臺山的司馬承對盧藏用向他推薦隱居終南山說:“終南山的確是通向官場的便捷之道?!北R藏用深感羞愧。 【解釋】指求名利的最近便是門路。也比喻達到目的的便捷途徑。

  • 五經(jīng)掃地成語故事
    五經(jīng)掃地成語故事

    唐朝時期,皇帝召集群臣宴飲,國子監(jiān)察酒祝欽明說自己會跳八風舞,皇帝即刻讓他表演助興。祝欽明身體肥胖,跳舞丑態(tài)百出,時而頭點地,時而做鬼臉,皇帝大笑。侍郎盧藏用評論說:祝公五經(jīng)掃地,褻瀆文明。 【釋義】五經(jīng):借指文人。把文人的臉都丟盡了。舊時也指圣人之道泯滅。

  • 五世其昌成語故事
    五世其昌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陳國內亂,太子御寇被殺,公子敬仲逃到齊國。齊大夫懿仲想把女兒嫁給敬仲,妻子占卜后說陳的后人在齊國第五代就要昌盛,地位和正卿一樣高,于是他們就成婚。敬仲的第五代世孫陳桓子在齊國做大官,第八世孫陳成子取得齊國政權。 【解釋】世:代;其:時間副詞,交要。五世之后,子孫昌盛。舊時用于祝人新婚。

  • 司馬稱好成語故事
    司馬稱好成語故事

    漢朝時期,司馬徽從不說別人的短處,與人說話時,從來不問別人的好惡,都說好話。一個同鄉(xiāng)來問他安否,他回答好。有一個說自己的兒子死了,他也說大好。妻子罵他缺德,別人死了兒子為什么還要說好,司馬徽說:“你的話也太好了。” 【解釋】喻指老好人是非不分,事理不明。

  • 用兵如神的故事
    用兵如神的故事

    東漢時期,劉備派諸葛亮留守荊州,自己帶兵進攻益州。諸葛亮深知益州守將張任膽略過人,不能輕敵。于是親自帶兵前去誘敵,張任見諸葛亮帶一支隊伍不整的軍隊來襲,心想他用兵如神只不過是傳言,于是中計成為諸葛亮的甕中之鱉。 【解釋】調兵遣將如同神人。形容善于指揮作戰(zhàn)。

  • 截鶴續(xù)鳧成語故事
    截鶴續(xù)鳧成語故事

    傳說古代有個愚蠢而善良的人看到郊外一群群野鴨子和白鶴在水里啄食嬉戲。他發(fā)現(xiàn)鶴腿長,野鴨的腳桿很短。他想這樣一起走路不路不方便,就把他們捉來,砍下鶴的一截腿桿接到野鴨的腳上,這樣他們都不能走路了 【解釋】比喻事物勉強替代,失其本性。

  • 貧無立錐成語故事
    貧無立錐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楚國王宮藝人優(yōu)孟聽說前相國孫叔敖死后兒子過著十分清貧的生活,覺得過意不去,就穿戴孫叔敖的衣冠,模仿他的音容笑貌去見楚王,楚王即景生情,優(yōu)孟趁機講述孫叔敖兒子貧無立錐之地,楚王深受感動,就重封孫叔敖的兒子。 【解釋】窮得連插下錐子那樣小的地方都沒有。

  • 槁木死灰的故事
    槁木死灰的故事

    大觀園內只有李紈一個寡婦,她原是賈珠的老婆,賈珠死后,她與五歲的兒子賈蘭相依為命。她出身金陵名宦家庭,知書達理,她青春喪偶后,雖處于膏粱錦繡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對外界一概不問不聞,就知道侍親養(yǎng)子,是一個賢妻良母。 【解釋】枯干的樹木和火滅后的冷灰。比喻心情極端消沉,對一切事情無動于衷。

  • 勞師襲遠成語故事
    勞師襲遠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秦國在鄭國的留守官員杞子派人告訴秦穆公他已負責鄭國京城北門的防務,要是派兵來偷襲一定成功。秦穆公不聽蹇叔勞師襲遠不會成功的主張,派大將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率軍攻鄭,結果中了伏擊,三人被俘。 【解釋】發(fā)動軍隊襲擊遠方的敵人,多指冒險的軍事活動。

  • 胡肥鍾瘦的故事
    胡肥鍾瘦的故事

    三國時期,魏國大書法家劉德升以擅長行書而聞名。胡昭和鐘鷂同時拜他為師學習書法,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他們從不同的方面發(fā)展了劉氏行書的特長,胡昭的字體肥,鐘繇的字體瘦,這是分辨他們行書的特征。 【釋義】胡:三國時的胡昭;鐘:三國時的鐘繇。胡昭的字體肥,鐘繇的字體瘦。形容書法各擅其美。

  • 懷璧其罪的故事
    懷璧其罪的故事

    戰(zhàn)國時期,齊國臣子張丑在燕國當人質,燕王要殺他,他乘機逃走,在燕國邊境被守衛(wèi)抓住。張丑心生一計,說燕王要殺他是因為他藏有寶珠,燕王想占為己有,如果你不放行,就說你吞下了寶珠,燕王會把你剖腹的,守衛(wèi)只好放行. 【釋義】懷:懷藏。身藏璧玉,因此獲罪。原指財能致禍。后也比喻有才能而遭受忌妒和迫害。

  • 滄海橫流成語故事
    滄海橫流成語故事

    西晉末年,匈奴等少數(shù)民族起兵反晉,天下戰(zhàn)亂紛紛,洛陽失陷,王尼帶上兒子離鄉(xiāng)背井到江南躲避禍亂,一路顛沛流離,他喟然長嘆:“滄海橫流,處處不安也”。到江夏投奔荊州刺史王澄,王澄不久死去,他們也活活餓死。 【釋義】滄海:指大海;橫流:水往四處奔流。海水四處奔流。比喻政治混亂,社會動蕩。

  • 在所自處成語故事
    在所自處成語故事

    秦朝大臣李斯年輕時上廁所見到老鼠爭吃蛆吃,見到人來后倉皇逃跑,到官倉時見到老鼠們正在細嚼慢咽,根本不理會人。李斯不由感慨萬分,同是老鼠竟有天壤之別,生活的環(huán)境不同,爬上去為賢者、君子,淪落下層的就是愚民、小人。 【釋義】處:處理。在于自己如何處世。形容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要自己選擇立足之處。

  • 舐糠及米的故事
    舐糠及米的故事

    西漢時期,各諸侯國不聽中央的號令,各自為政,御史大夫晁錯建議漢景帝削減各諸侯國的領地,把權力收歸中央。實力最大的吳王劉濞野心勃勃地對其他諸侯國王說削減領地就像舐糠及米一樣,號召其他六國起來反抗,歷史上稱七國之亂。 【釋義】舐:用舌頭舔東西。舔米外的糠,一直舔到里面的米。比喻占據(jù)的地方再奪取政權。也比喻由表及里,逐步進逼。

  • 亦步亦趨故事
    亦步亦趨故事

    春秋時期魯國大思想家孔子廣收弟子,傳道講學,在他的三千多學生中他最喜歡的就是顏回。顏回安貧樂道,勤奮好學,他一舉一動都學孔子,他對孔子說:“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馳亦馳,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后矣。” 【釋義】原意是說,你慢走我也慢走,你快走我也快走,你跑我也跑。比喻由于缺乏主張,或為了討好,事事模仿或追隨別人。

  • 以鄰為壑的故事
    以鄰為壑的故事

    大禹在視察了各地洪水的情況后,覺得光用土壤來堵水,不能根本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應該把水疏導出去。為此,他大力開掘溝渠讓水流到汪洋大海中去。 禹帶領百姓們在野外辛勤地工作了十三個年頭,曾經(jīng)三次過自己的家門而不入。最后,他終于戰(zhàn)勝了洪水,使江河通暢,東流大海,湖泊疏浚,能蓄能灌。原來被淹沒的土地,如今又變成了良田。 到了戰(zhàn)國初,有個叫白圭的水利專家,也非常出名。什么地方河堤有了裂縫、漏洞、滲出水來,他一到就能修好。后來,他被請去魏國當相國,魏國的國君對他很信任。 有一次,孟子來到魏國,白圭在會見他的時候,表露出自己有非凡的治水本領,甚至自我吹噓說:“我的治水本領已經(jīng)超過大禹了!” 孟子是位非常有學問的人,當場駁斥他說:“你說錯了,大禹治水是把四海當作大水溝,順著水性疏導,結果水都流進大海,與己有利,與人無害。如今你治水,只是修

  • 管中窺豹的故事
    管中窺豹的故事

    史料記載:“王子敬數(shù)歲時,嘗看諸門生摴蒲,見有勝負,因曰:‘南風不競?!T生輩輕其小兒,乃曰:‘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 此段文字中的王子敬即王獻之,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末子,聰明伶俐。長大后他也成為了一位著名的書法家,與父親并稱“二王”。有一天,他父親的幾個學生在玩打牌。在一旁觀看的獻之竟然能夠給他人出謀劃策,說上幾句行內話。哪知學生們都笑他道:“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獻之聽到他們這樣說自己,很是氣憤,說道:“遠慚荀奉倩,近愧劉真長。”說完,就甩開袖子走了。 “管中窺豹”的成語便出于此。 該成語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理解。一種是褒義的,意指人們可以從觀察到的事物的一部分來推測該事物的全貌。從字面上理解“管中窺豹”,那就是從“竹管”中透過視線來看到豹子,由于視線為“竹管”圓孔面積所束縛,看不到“全豹”,只能看到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