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繪本童話故事寓言故事睡前故事成語故事書籍
  • 綱舉目張的成語故事
    綱舉目張的成語故事

    綱舉目張的故事 呂不韋(曾在邯鄲經(jīng)商)曾為秦朝的相國。他很注意研究治理國家的理論。他在“用民”一文中說道:“大凡使用人民,其上策是用義服人,其次是以賞罰治人。” 他接著寫道:如果“義”不足以讓人民為國家效力而死,“賞罰”不足以讓人民棄惡從善,那就不能真正使用自己的人民。 呂不韋說,在禹的時代,天下有成千上萬的諸侯國,到商湯時至少也有三千,這些諸侯國所以沒有存在下去,就是因?yàn)樗麄儾欢锰幚砣嗣竦年P(guān)系。 呂不韋又說,人民不聽君主的話,不受國家的使用,是因?yàn)橘p罰不嚴(yán)。如果說商湯和武王能夠有效地治理國家,那是因?yàn)樗麄冋莆樟耸褂萌嗣竦姆椒ā? 呂不韋總結(jié)說,人民所以聽?wèi){國家的使用,是有原因的,這就是:“用民有紀(jì)有綱,壹引起紀(jì),萬民皆起;壹引起綱,萬目皆張。”這里說的紀(jì)和綱,也就是調(diào)動人民積極性,治理國家的大政方針。

  • 一網(wǎng)打盡的成語故事
    一網(wǎng)打盡的成語故事

    一網(wǎng)打盡的故事 晉公子夷吾和公子重耳是兩兄弟。夷吾得秦國和齊國的幫忙,登上國位,就是晉惠公。 晉公子夷吾和公子重耳是兩兄弟。夷吾得秦國和齊國的幫忙,登上國位,就是晉惠公。 可是惠公的大臣分作兩派,擁護(hù)惠公的一派以卻茅和呂省為首。暗里擁重耳的一派以里克和 丕鄭為首。可是這班人對晉惠公個人來說都是有功的。當(dāng)丕鄭到秦國去公干的時候,惠公藉 故殺了里克。丕鄭回來后,心里很恐懼,深怕自己也給惠公殺掉。可是事情倒沒什么對他不 利的,他就安心下來。當(dāng)然,他心里很恨惠公,便暗地召集同黨,商量趕走夷吾,迎公子重 耳登位。有一天,屠岸夷要來見丕鄭。他從午間等到深夜,才見著丕鄭。丕鄭問他有什么事 情,屠岸夷告訴他,惠公要?dú)⑺?,所以請丕鄭相救? 丕鄭說:“你去叫呂省救你吧!”屠岸夷說:“呂省不是好人,我正要喝他們的血,吃 他們的內(nèi)

    標(biāo)簽:成語故事
  • 一字之師成語故事
    一字之師成語故事

    一字之師的故事 該語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補(bǔ)》。 唐朝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fā)展中一個非常繁榮的時期,文學(xué)藝術(shù)也很發(fā)達(dá),其中以詩最具有代表性。當(dāng)時,不僅詩人多,創(chuàng)作的詩多,而且在藝術(shù)上、內(nèi)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當(dāng)時眾多的詩人中,有一個詩人叫齊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開放的梅花,詩興大發(fā),創(chuàng)作了一首《早梅》詩,詠誦在冬天里早開的梅花。詩中有兩句這樣寫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數(shù)枝開。寫好后,他覺得非常滿意。 有一個叫鄭谷的人,看到齊已寫的這首詩后,認(rèn)為這首詩的意味未盡于是,他經(jīng)過反復(fù)思考推敲,將這兩句詩改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因?yàn)樗J(rèn)為既然數(shù)枝梅花都開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鄭谷的這一改動,雖然只將數(shù)字改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卻使《早梅》更貼切題意了,詩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齊已對鄭谷的這一改動非常佩服

    標(biāo)簽:成語故事
  • 反復(fù)推敲的成語故事
    反復(fù)推敲的成語故事

    反復(fù)推敲的成語故事 唐朝有個詩人叫賈島。有一天,他騎著毛驢外出,在路上一面走,一面作詩,其中有兩句是:“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 賈島反復(fù)地吟誦這兩句詩,還用手做著推敲的姿勢,是“推門”好呢,還是“敲門”好呢?他一時定不下來。 這時候,文學(xué)家韓愈經(jīng)過這里。按當(dāng)時規(guī)定,官員來了,行人都要讓路??墒琴Z島仍然在低著頭吟詩,不覺一頭撞到了韓愈的儀仗隊(duì)里。 公差馬上把賈島從驢背上拽下來,推到韓愈眼前。賈島只好把作詩的事講了。韓愈聽后不僅沒有責(zé)備賈島,反而笑著對賈島說:“還是‘敲’字好啊!” 這個故事后來形成了一個詞語,叫“推敲”。意思是在文字上再三琢磨修改?!胺磸?fù)推敲”就是反復(fù)琢磨,一再修改。 和“推敲”相近的還有“斟酌”這個詞,和“字斟句酌”的成語。 反復(fù)推敲的成語故事材料 【注音

  • 乘龍快婿的成語故事
    乘龍快婿的成語故事

    乘龍快婿的成語故事 相傳春秋時代,秦穆公有個小女兒,非常喜歡西戎國貢獻(xiàn)的一塊碧玉。穆公便給女兒起名為“弄玉”。弄玉公主長到十幾歲,姿容無雙,聰穎絕倫,但性情孤僻,尤其厭惡宮里繁瑣的禮儀。她經(jīng)常一個人呆在深宮里,品笛吹笙。穆公見她這么喜歡笙,命名匠把那塊美玉雕成碧玉笙送給她。公主自從得了碧玉笙,練習(xí)吹笙的時間更長了,技藝也更加精湛了。 穆公欲為女兒召鄰國王子為婿,將來可做國君夫人。但弄玉不從,自有主張,若不是懂音律、善吹笙的高手,弄玉寧可不嫁。穆公珍愛女兒,只得依從于她。 有一天夜里,公主在月光下賞月,倚著欄桿吹起笙來。這時似是有一陣裊裊的仙樂,在和著公主的玉笙。公主仔細(xì)一聽,是從東方遠(yuǎn)遠(yuǎn)傳來的洞簫聲。一連幾夜,都是如此。公主趁閑談的機(jī)會,把有人在遠(yuǎn)處為她伴奏的事情告訴了父親。穆公便派大將孟明根據(jù)公主所說的方向去尋訪吹簫的人。一直尋到華山,才聽見樵夫

  • 天花亂墜的成語故事
    天花亂墜的成語故事

    天花亂墜的故事 兩晉南北朝時佛教盛行,全國有寺廟3萬多所,僧尼200多萬。 南朝的梁武帝帶頭求神拜佛,在全國大建寺廟。他曾經(jīng)三次舍身同泰寺,他還聘請古印度僧人波羅末到中國講經(jīng)。波羅末翻譯了不少印度佛經(jīng),并培養(yǎng)了許多中國弟子。有了經(jīng)書,講經(jīng)的風(fēng)氣更加興盛。為了宣傳民眾,佛教徒編了許許多多講經(jīng)的傳說。其中一則是:云光法師講經(jīng),感動了上天,天上的鮮花紛紛墜落。 后來,佛教在中國分成許多宗派,影響最大的是“禪宗”。宋真宗時,道原和尚編了一本《景德傳燈錄》,記載了禪宗師徒的故事。書中講到對佛意要真正領(lǐng)會,反對“講得天花亂墜”。 天花亂墜材料 【發(fā)音】tiān huā luàn zhuì 【出處】唐.般若譯《心地觀經(jīng).序品偈》:六欲諸天來供養(yǎng),天華(花)亂墜遍虛空。 【解釋】傳說梁武帝時有個和尚講經(jīng)

    標(biāo)簽:成語故事
  • 成語小故事:司空見慣的由來
    成語小故事:司空見慣的由來

      劉禹錫是唐朝中期一位杰出的詩人。他在朝廷任職期間,曾在政冶上謀求改革,失敗后降了職,被貶到偏僻的地方去當(dāng)刺史(官職名),晚年才回京城?;鼐┩窘?jīng)揚(yáng)州時,他的朋友李紳為他舉行宴會。李紳當(dāng)過“司空”(官職名),家里很富有,也很講究排場。宴會上喝酒談笑,李紳又讓歌女出來演唱,并要她們向劉禹錫殷勤地敬酒。面對這種豪華場面,劉禹錫情不自禁地吟了首詩:   高髻云鬟宮樣妝,春風(fēng)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江南刺史腸。   成語“司空見慣”就是由詩句“司空見慣渾閑事”壓縮而成的。“司空”原詩中指李紳。“見慣”是看得習(xí)慣了?,F(xiàn)在“司空”已經(jīng)失去了具體意義,這句成語用來形容看得太多、便不足為奇。   類似的成語還有“屢見不鮮”

  • 千變?nèi)f化的成語故事
    千變?nèi)f化的成語故事

    千變?nèi)f化的成語故事 據(jù)傳說,周穆王有八匹駿馬,日行千里,深受寵愛。他非常喜歡游玩,曾經(jīng)接受西王母的邀請,參加過瑤池盛會。 一天,周穆王從昆山返回合山,途中聽說有個叫偃師的人,手藝精巧,制作的動物能叫會跑。他有些不大相信,立即召見偃師,問:“聽說你能造出各種精巧的玩意,拿出一件,讓我看看。” 第二天,偃師帶上木頭雕成的假人拜見穆王。穆王看這些假人的五官齊全,眉毛胡子像真人一模一樣,覺得很吃驚。 穆王問偃師:“你雕的這些人都能動嗎? 偃師說:“不但能動,而且能唱歌,跳舞。就像真人一樣?!? 穆王說:“讓他們表演起來,我看比真人差多少?!? 偃師用鼓聲指揮木頭人開始動作。木頭人按著鼓聲的節(jié)奏,別開陣勢,進(jìn)行攻守,但見木頭人手執(zhí)刀槍劍棍攻殺、防守,進(jìn)退有序,一會排成一字長蛇陣,忽然又變成十面埋伏,繼而化作九宮八封

  • 畫虎成狗的成語故事
    畫虎成狗的成語故事

    畫虎成狗的成語故事 東漢初年伏波將軍馬援對子侄后輩教育十分嚴(yán)格,希望他們成為有用的人才。他不喜歡侄子馬嚴(yán)和馬敦在別人后面說長道短,他寫信《誡兄子嚴(yán)敦書》告誡他們,讓他們學(xué)杜季良、龍伯高。如果學(xué)不成就像畫不成老虎反而畫得像一頭狗一樣。 畫虎成狗材料 【發(fā)音】huà hǔ chéng gǒu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馬援傳》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也。 【解釋】老虎不成,卻成了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倫不類。 【近義詞】畫虎不成反類狗 【用法】作賓語、定語 【成語舉例】劉半農(nóng) 《讀〈海上花列傳〉》:“你若沒有相當(dāng)?shù)穆斆魅フ{(diào)遣它,沒有相當(dāng)?shù)臍饬θグ徇\(yùn)它,結(jié)果只是畫虎類狗而已。”

    標(biāo)簽:成語故事
  • 不可救藥的成語故事
    不可救藥的成語故事

    不可救藥的故事 周朝有位有名的卿士叫凡伯,凡伯不僅擅長吟詩做畫,而且善于治理國家處理大事。從政不久,凡伯便通過自身的才華獲得了周厲王的青睞。又一段時間時間后,他便開始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并擁有了很高的身份。但是周厲王驕橫跋扈,枉法斷事,荒淫奢侈。奸臣們都百般獻(xiàn)媚討好,而忠臣卻苦眼言相勸,清梳利弊。無奈周厲王荒淫無道,并且聽信奸臣所言,殘害忠臣。 凡伯直言相勸,告訴周厲王國家的急迫。并且還指出諸侯正對周朝虎視眈眈,希望可以讓周朝重新強(qiáng)大。但是奸臣當(dāng)?shù)?,奸臣向周厲王訴說凡伯的種種不是,說凡伯妖言惑眾并且看不起周厲王,它的言論其實(shí)是詆毀強(qiáng)盛的周朝,惡意詛咒周王。因此周厲王雖然欣賞凡伯的才華,卻對凡伯非常反感與厭煩,慢慢的對凡伯疏遠(yuǎn),對奸臣們更加信賴。從此以后奸臣頻繁出入宮廷,越來越多的忠臣被陷害入獄或者被殺,而奸臣卻越來越如魚得水。隨著忠臣們一個一個被奸臣陷害,離

  • 小時了了的成語故事
    小時了了的成語故事

    小時了了的故事 漢朝末年(東漢),北海地方出了一個很博學(xué)的人,名叫孔融,宇文舉,是孔子的二十世孫。他從小就很聰明,尤其長于辭令,小小年紀(jì),已是在社會上享有盛名。他十歲時,跟他父親到洛陽(今河南洛陽縣。洛陽是歷代帝王的陪都,因位于長安之東,稱為東都),當(dāng)時在洛陽的河南太守,是很負(fù)盛名的李元禮,由于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來的人除了他的親戚,其余都是當(dāng)時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訪,守門的人照例是不通報的。 年僅十歲的孔融,卻大膽地去訪問這位太守。他到府門前,對守門人說: “我是李太守的親戚,給我通報一下?!? 守門人通報后,李太守接見了他。李元禮問他說:“請問你和我有什么親戚關(guān)系呢?”孔融回答道:“從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陽(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有師資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關(guān)于禮節(jié)的問題) 因

  • 滿城風(fēng)雨的成語故事
    滿城風(fēng)雨的成語故事

    滿城風(fēng)雨的故事 潘大臨是宋代黃州的一位詩人,他寫過不少好詩。有一年秋天快到了,他的一位好友寫信來問他:“你最近有新的作品嗎?”潘大臨回信說:“關(guān)于秋天的景色,每一件都能夠?qū)懗龊迷妬?。昨天我靠在床上休息,聽到窗外風(fēng)吹打著樹林的聲音,我便起來在墻壁上寫道:‘滿城風(fēng)雨近重陽’??墒沁@時收租金的人卻突然來了,這讓我完全失去了興致而無法再寫下去了。因此我現(xiàn)在只有這一句寄給你了?!? 附原文:宋·惠洪《冷齋夜話》卷四:“黃州潘大臨工詩,有佳句,然貧甚……臨川謝無逸以書問:‘近新作詩否?’潘答書曰:‘秋來景物,件件是佳句,恨為俗氣所蔽翳。昨日清臥,聞攪林風(fēng)雨聲,遂起題壁曰:滿城風(fēng)雨近重陽。忽催租人至,遂敗意。只此一句奉寄?!? 后來,潘大臨因?yàn)樨毟F病死了,好友謝無逸為了紀(jì)念他,就續(xù)寫下來這首詩:滿城風(fēng)雨近重陽,無奈黃花惱意香。雪浪翻天迷赤壁,令人西望憶潘郎。

  • 關(guān)于兔的成語故事
    關(guān)于兔的成語故事

    關(guān)于兔的成語故事:守株待兔 宋國有個農(nóng)夫種著幾畝地,他的地頭上有一棵大樹。 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見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飛奔過來,猛的撞在那棵大樹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斷了,蹬蹬腿就死了。 這個農(nóng)夫飛快的跑過去,把兔子撿起來,高興地說:“這真是一點(diǎn)勁沒費(fèi),白撿了個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頓了?!? 他拎著兔子一邊往家走,一邊得意地想:“我的運(yùn)氣真好,沒準(zhǔn)明天還會有兔子跑來,我可不能放過這樣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著那棵大樹,等著兔子撞過來。結(jié)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沒等到。他卻不甘心,從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樹下等著兔子來撞死。 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長得比莊稼都高了,連個兔子影也沒有再見到。 “守株待兔”的成語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人們用它來比喻不想努力,而希望獲得成功的僥幸心理。

  • 見利忘義的成語故事
    見利忘義的成語故事

    見利忘義的成語故事 漢高祖死后,呂后專權(quán),對娘家的人封王封侯,排斥異己,誅殺功臣。不久,呂后也死了,她在遺詔中指定內(nèi)侄呂產(chǎn)為相國,呂祿統(tǒng)領(lǐng)京都禁衛(wèi)軍。呂氏家族掌權(quán),激起一批功臣不滿,太尉周勃與丞相陳平密議對策。他們巧使妙計(jì),把呂黨要人酈寄爭取過來,由他去說服呂祿,把兵權(quán)還給周勃。 這時,大將軍灌嬰聯(lián)合齊王劉襄等劉家軍,回京師欲誅呂氏家族。酈寄與呂祿本是知交,呂祿聽了酈寄的話,終于把北軍歸周勃指揮。前相國曹參的兒子曹窋(zhu)又配合朱虛侯劉章控制了南軍,在未央宮殺死了呂產(chǎn)。其余呂氏大官,也都被周勃派人抓獲,一一斬首。呂氏勢力全被消滅后,周勃、陳平等大臣迎立代王劉恒為帝,就是漢文帝。在誅呂這場斗爭中,酈寄也出了力,所以襲父爵為曲周侯,但輿論說他出賣朋友。 《漢書》記載說:“夫賣友者,謂見利而忘義也。”作者班固認(rèn)為酈寄不屬于“見利忘義”。

  • 挑肥揀瘦的成語故事
    挑肥揀瘦的成語故事

    挑肥揀瘦的成語故事 遠(yuǎn)在東漢劉秀時期,光武帝劉秀曾在都城建立了太學(xué),這座太學(xué)即位于洛陽開陽門南5里遠(yuǎn)的地方。當(dāng)時,在太學(xué)里發(fā)生了許多有趣的故事,“挑肥揀瘦”就是其中之一。 當(dāng)時太學(xué)里,有位教學(xué)博士,姓甄名宇,很有學(xué)問。有一年臘月三十,光武帝劉秀下詔賞賜太學(xué)里的教學(xué)博士們每人一只羊,讓太學(xué)高高興興地歡度春節(jié),可當(dāng)羊趕到太學(xué)大院后,卻出現(xiàn)了問題。原來這每只羊大小不等、肥瘦不一,如何分配才合理呢?教學(xué)博士們七嘴八舌,吵嚷了半天,也沒有商量出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好辦法。 這時,甄宇站起來說道:“我們都是教學(xué)博士,為人師表,不能斤斤計(jì)較,挑肥揀瘦!”說罷,他便從羊群中挑出那只最小最瘦的來,徑直牽了去。這下,大家不再爭論,你謙我讓,很快就分完了這群羊,各自高高興興的回家去了。 這段讓羊的佳話傳了出去,洛陽城里的人無不贊揚(yáng)甄宇,還給他起了個帶有敬意的別

    標(biāo)簽:成語故事民間故事
  • 飛鳥驚蛇的故事
    飛鳥驚蛇的故事

    成語故事“飛鳥驚蛇”出自《法書苑》,比喻像飛鳥入林,受驚的蛇竄入草叢一樣。形容草書自然流暢。 發(fā) 音 fēi niǎo jīng shé 釋 義 像飛鳥入林,受驚的蛇竄入草叢一樣。形容草書自然流暢。 出 處 《法書苑》:“唐時一僧釋亞樓善草書,曾自題一聯(lián):‘飛鳥入林,驚蛇入草?!? 典 故 釋亞樓是唐代一位和尚。他久居寺廟,燒香念經(jīng)。別的和尚空閑時就偷偷下棋睡覺,釋亞樓卻買了硯墨筆紙練習(xí)書法。有時深更半夜,他還在苦苦練習(xí)。一年年過去,他寫字的功夫越來越深。許多燒香拜佛的人,也來請他寫字。他都一一答應(yīng)。 他的草書,寫得尤其飄逸奔放。有人問他:“草書怎樣算好?”釋亞樓寫了八個字:“飛鳥入林,驚蛇入草!” “飛鳥驚蛇”形容字體飄逸像小鳥飛翔,筆勢遒勁連蛇也受驚嚇。

    標(biāo)簽:成語故事
  • 下筆成章的成語故事
    下筆成章的成語故事

    下筆成章的成語故事 曹植,字子建,自幼聰明伶俐,喜歡詩、辭、歌、賦十幾歲時就能誦讀名篇數(shù)百,而且也非常會寫文章。所以,很多人都稱他是個“奇才”?!? 曹操對自己兒子的才氣也非常賞識,但又覺得很奇怪。有一次,曹操看了曹植的文章后,心里覺得曹植的文章確實(shí)寫得不錯,但也不免有些懷疑這文章是請入代寫的。于是,曹操就把曹植叫到了跟前,認(rèn)真地盤問道:“你的文章我看過了,寫得不錯,是不是請別人代你寫的呀?” 曹植趕忙給父親跪下,稟告道:“不是的,我能夠言出為文,下筆成章,如果您不相信,可以當(dāng)面考我,怎么能說我是請別人代寫的呢?”曹操聽了禁不住哈哈大笑起來,說:“不是,那就好?。骸? 不久,曹操在官城建造的銅雀臺竣工了,就讓幾個兒子都上去看看,并叫他們每人都寫出一篇辭賦來,試一試他們的文采。曹植拿起筆來就寫,一會幾工夫就寫好了。這就充分證實(shí)了曹植自己說過的

  • 煢煢孑立的成語故事
    煢煢孑立的成語故事

    煢煢孑立的故事 晉武帝司馬炎太康元年,晉滅東吳,所謂“降孫皓三分歸一統(tǒng)”,結(jié)束了幾十年的割據(jù)局面,統(tǒng)一了中國。晉武帝司馬炎為了鞏固一統(tǒng),采取了有效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廣攬賢能”,著重于西蜀與東吳的遺老故臣,凡有聲望的、有本事的,都極力籠絡(luò);籠絡(luò)不成,就設(shè)法除去,以達(dá)到不為我用也不許為我害的目的。同時,把“以孝治天下”作為其倫理總綱,提倡孝父母,敬老人,撫恤孤寡。 在“廣攬”中,西蜀的一個故臣引起了司馬炎很大的關(guān)注。此人姓李名密,又名虔,字令伯,武陽人。生下六個月時喪父;四歲時,其母何氏改嫁;靠祖母劉氏扶養(yǎng)成人,西蜀時,官居尚書郎,是個不大不小卻很重要的官。 入晉后,蜀地的先后兩名的地方官都曾推薦李密做官,可李密卻故國難忘,不肯出仕,都借故謝絕了。司馬炎格外看重他,特地下了一道詔書,要李密做供職于宮廷的郎中,李密未允。后又改為顯要的太子官屬洗馬,李

  • 龍生九子的故事
    龍生九子的故事

         龍生九子的故事 龍是中國古代的神獸之首,亦可以認(rèn)為本身就是神的化身,神的一種。傳說龍生有九個孩子,名字分別是赑屃(音bì xì)鴟吻(音chī wěn)饕餮(音tāo tiè)睚眥(音yá zì)狴犴(音bì àn)狻猊(音suān ní)趴蝮(音bà xià)椒圖(音jiāo tú)蒲牢(音pú láo),傳說有著各種性情,各司其職。 龍?jiān)谄湫蜗笮纬蛇^程中,曾海納百川的匯集了多種怪異的獸形象。到后來,這些怪異獸象在龍形象發(fā)展的同時糅合了龍的某一種特征,形成了龍生九子各不相同的說法。但龍之九子為何物,究竟誰排老大誰排老二,并沒有確切的記載。民間也有各種各樣的說法,不一而同。 據(jù)說一次明孝宗朱佑樘曾經(jīng)心血來潮,問以博學(xué)著稱的禮部尚書李東陽:“朕聞龍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李東陽竟也不能回

    標(biāo)簽:龍的故事
  • 千里送毛鵝的故事
    千里送毛鵝的故事

    “千里送鵝毛”出自唐朝時期,下一句是“禮輕情意重”!這個成語用來比喻比喻禮物雖然微薄,卻含有深厚的情誼! 唐朝時候,地方官經(jīng)常要向皇帝進(jìn)貢禮物。有個邊遠(yuǎn)地區(qū)的地方官,派一個叫緬伯高的人去進(jìn)貢天鵝。 緬伯高在路上走了好多天,天鵝的羽毛都臟了。緬伯高來到沔陽湖,打開籠子,讓天鵝去洗洗澡。天鵝展開翅膀飛了,只留下幾根羽毛。緬伯高急得在湖邊哭了一場。他冷靜下來想了想,撿了一根羽毛,帶到長安去。 緬伯高跟著各地的使臣,去朝拜皇帝。他看著使臣們一個個向皇帝獻(xiàn)上名貴的禮品。輪到緬伯高時,他奉上一根潔白的羽毛。 緬伯高唱道:“貢獻(xiàn)唐朝,山高路又遙,沔陽湖失去,倒地哭號號……禮輕人意重,千里送鵝毛?!? 唐皇說他聰明,還賞給他禮物。成語“千里送鵝毛”由此而來。

    標(biāo)簽: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