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用滄桑來祭奠,那一段流逝在歷史大河中的艱辛和輝煌。沉寂的古道不改萬千容顏,消逝的馬幫已難覓舊時的蹤跡。在昌都,我在想象,那關(guān)于生存和希望的行走。
在橫斷山脈的高山峽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帶的叢林草莽溝壑之中,綿延盤旋著一條神秘的古道,這就是世界上地勢最高、山路最險、距離最遙遠的文化交流和文明傳播的古代商道--茶馬古道,這是一條完全由馬蹄和趕馬人的腳步一步一步趟出來的永恒之路,在很多地段,都是以羊腸小徑的形式出現(xiàn),在曲折的盤山路上,在陡峭的懸崖邊上……隨著時代的變遷,茶馬古道所承載的貿(mào)易功能早已被現(xiàn)代公路網(wǎng)所代替,卻遺留了一路厚重的人文歷史和馬幫動人的故事。如今已鮮少能見古道上成群的商隊,還有那蕩漾在高山峽谷間清脆悠揚的馬鈴聲,遠古飄來的茶草香氣也已消散了,但那延續(xù)了幾千年的輝煌和滄桑,時刻縈繞在腦海,讓我有種想接近的欲望。于是,去昌都,走茶馬古道,探遺風神韻。
茶馬互市 趟出千年古道
茶馬古道也是一條馬幫之路。在古道上是成千上萬辛勤的馬幫,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在風餐露宿的艱難行程中,用清悠的鈴聲和奔波的馬蹄聲打破了千百年山林深谷的寧靜,開辟了一條通往域外的經(jīng)貿(mào)之路。在雪域高原奔波謀生的特殊經(jīng)歷,造就了他們講信用、重義氣的性格;鍛煉了他們明辨是非的勇氣和能力。他們既是貿(mào)易經(jīng)商的生意人,也是開辟茶馬古道的探險家。他們憑借自己的剛毅、勇敢和智慧,用心血和汗水澆灌了一條通往茶馬古道的生存之路、探險之路和人生之路。
茶馬古道所穿越的青藏高原東緣橫斷山脈地區(qū)是世界上地形最復(fù)雜和最獨特的高山峽谷地區(qū),故其崎嶇險峻和通行之艱難亦為世所罕見。茶馬古道沿途皆高峰聳云、大河排空、崇山峻嶺、河流湍急。正如任乃強先生在《康藏史地大綱》中所言:“康藏高原,兀立亞洲中部,宛如砥石在地,四圍懸絕。除正西之印度河流域,東北之黃河流域傾斜較緩?fù)?其余六方,皆作峻壁陡落之狀。尤以與四川盆地及云貴高原相結(jié)之部,峻坂之外,復(fù)以邃流絕峽竄亂其間,隨處皆成斷崖促壁,鳥道湍流。各項新式交通工具,在此概難展施。”
馬幫每次踏上征程,就是一次生與死的體驗之旅。茶馬古道的艱險超乎尋常,然而沿途壯麗的自然景觀卻可以激發(fā)人潛在的勇氣、力量和忍耐。古道崎嶇難行,開拓十分艱巨。由川滇至昌都運輸茶葉,大部分靠騾馬馱運,除跋山涉水之外,還要經(jīng)過許多人煙稀少的草原,茂密的森林,遼闊的平原,要攀登陡峭的崖壁,兩馬相逢,進退無路,只得雙方協(xié)商作價,將瘦弱馬匹丟入懸崖之下,而讓對方馬匹通過。要涉過洶涌咆哮的河流,巍峨的雪峰。長途運輸,風雨侵襲,騾馬馱牛,以草為飼,馱隊均需自備武裝自衛(wèi),攜帶幕帳隨行。宿則架帳餐飲,每日行程僅20-30里。加上青藏高原,天寒地冷,空氣稀薄,氣候變化莫測,民諺說:“正二三,雪封山;四五六,淋得哭;七八九,稍好走;十冬臘,學(xué)狗爬。”形象地描述了行路難的景況。茶就是在這艱苦的條件下運至藏區(qū)各地的,古茶道就是漢藏人民在這樣艱苦條件下開拓的。藏區(qū)民眾中有一種說法,稱茶葉翻過的山越多就越珍貴,此說生動地反映藏區(qū)得茶之不易。
如今,在幾千年前古人開創(chuàng)的茶馬古道上,成群結(jié)隊的馬幫蹤影不見了。然而,留印在茶馬古道上的先人足跡和馬蹄烙印,以及對遠古千絲萬縷的記憶,卻幻化成一種久違的精神。這種生生不息的拼搏奮斗雕鑄成一座座永恒的豐碑,千秋萬代閃爍著古道的榮耀與光輝。
大融合 筑起文化長廊
十一旅游推薦——環(huán)球嘉年華http://www.digitaltwinbuildings.com/baodian/article/2011-9/70299.html
十一旅游推薦——周莊http://www.digitaltwinbuildings.com/baodian/article/2011-9/70301.html
十一旅游推薦——絲綢之路http://www.digitaltwinbuildings.com/baodian/article/2011-9/70303.html
[page]茶馬古道滄海桑田歲月無痕[/page]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