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爸爸陳慶在超市看完奶粉、尤其是洋奶粉價格后,驚嘆一句:“太貴了”。洋奶粉經過了又一輪的漲價后,價格不僅僅是超過原產國,也已經超過歐美,完全稱雄世界了。這個年輕的準爸爸怎么也想不明白,為什么這洋奶粉價格就成了世界冠軍呢?與此同時,據乳品行業(yè)專家王丁棉的統(tǒng)計,“在一線市場,國產品牌奶粉的占有率僅2%。”
洋奶粉越來越貴,卻牢牢占據著市場份額,怎樣解釋這個悖論呢?
市場
洋奶粉霸占貨柜一桶200起
在家樂福長長的奶粉銷售區(qū)通道里,洋奶粉占據了絕大多數的貨架。只有在通道的盡頭,記者才看到了幾個國產奶粉的蹤跡。低于200元的進口奶粉幾乎找不到,而這正是幾款國產配方奶粉的價格。
記者在現場看到,常見的洋奶粉低端系列也在三百左右;高端系列的價格在四百以上。當然,相比洋奶粉的高高在上,國產奶粉的價格相對還是比較親民,基本上相當于洋奶粉的四至六折。不過,在記者觀察的半個小時里,并沒有看到一名消費者選購國產奶粉。
記者了解到,最近明治奶粉的指導價格就提高了,明治珍愛兒2段900克裝奶粉原價189元,現價229元,漲幅達21%,而雀巢旗下的高端品牌超級能恩采取加價又減量的方式,價格綜合上漲了26%。
奶粉價格節(jié)節(jié)攀升,比原產地高出數倍。
據說在國內售價為318元的600克德國有機奶粉品牌特福芬在其德國官網,價格為9.95歐元,折合人民幣為81元,僅為內地銷售價格的四分之一。
算賬
價格翻番是怎么得來的
談到洋奶粉漲價的原因,廠家和銷售方給出的理由主要包括:“成本上漲”、“關稅上漲”、“配方升級”等幾條,對此,我們請專家逐一算算賬。
東方艾格農業(yè)咨詢公司的陳連芳是乳業(yè)分析師,他告訴記者,在歐洲很多國家,普通配方奶粉的價格確實大多在10歐元左右,折合人民幣不到一百塊錢。奶粉的最終價格是由生產成本、進口稅、銷售環(huán)節(jié)的利潤、運費、破損率以及售后服務等部分組成。尤其是從廠家到總代理再到地區(qū)代理,然后進入超市、賣場每個環(huán)節(jié)都要加價10%以上,還有廣告費、推廣費以及進店費等,都是一大筆開銷。
另據乳業(yè)專家王丁棉透露,進口小罐成品奶粉增加的成本主要為海關進口關稅和檢測費,這兩項大約占到原售價的近三成。如果奶粉長期積壓在口岸不運走,可能會產生停倉費用。
據了解,洋奶粉進中國,關稅5%至15%、質檢等海關費用10%、增值稅17%,這是少不了的,然后總代理也要10%的費用,經銷商20%至30%空間,渠道還有10%至20%的費用,再加上20%至30%的經營成本,價格比在境外翻番也就變得順理成章了。
代購
我們沒掙那么多
準爸爸陳慶對此已經有了思想準備,他展示了提前攢下來的新西蘭某款品牌的奶粉,“這是我朋友從新西蘭寄過來的,她沒掙我錢,就是當地價格加上國際運費,折合人民幣180塊錢一桶,比國產奶粉的價格高了一點,卻比在國內市場上買進口的便宜很多。”
記者通過飛信聯系上了陳慶的朋友、遠在新西蘭的劉小姐,她給記者介紹了新西蘭奶粉的行情,“國內熱銷的Karicare,金裝在這里從1段到4段,價格在22至26紐幣不等,普通裝1至3段都在20紐幣以下,不過不知道是不是和我們買的太多有關,這周剛換了新包裝整體漲價,一桶貴了幾紐幣。”
劉小姐介紹,奶粉的最終價格=奶粉采購價+運費+代購費,價格上品牌差異很大,運費一箱65紐幣,箱數不同,折扣不同,代購費通常為每桶加上幾塊錢紐幣,折合人民幣二十塊錢。因為是朋友,所以沒收陳慶代購費用。按照劉小姐的說法,因為每次不能買太多,要開車多次去超市,搬回來,再分門別類包裝后寄出去,掙的也是辛苦錢,所以沒掙太多錢。
專家
關稅并不影響價格
關稅上漲會影響洋奶粉價格嗎?從賬面上說是這樣的,但是這種影響微乎其微。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的國際貿易專家白明認為,洋奶粉在國內市場高價銷售,基本上與進口稅無關。按照2011年版《海關進出口稅則》,供嬰兒食用的零售包裝食品,不管是奶粉還是麥乳精之類,其進口最惠國稅率都是15.0%,暫定稅率更只有5%,外加進口環(huán)節(jié)增值稅17%。白明告訴記者,一方面國家對于洋奶粉進口有著數量限制,洋奶粉不可能無限制的進口;另一方面廠家和銷售商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既不能讓價格高的無人來買或銷量下降,也不會因為競爭而打價格戰(zhàn),用價來換量。廠家會在那個最佳利益點上銷售,從這方面來說,廠家、銷售商一起決定了這個體系,在這個價格體系中,增加的那一點關稅是微乎其微的,并不影響最終價格。
對于“成本上漲”和“配方升級”的漲價理由,乳業(yè)分析師陳連芳認為,從嬰兒奶粉的成本構成看,主要是直接原料成本加上銷售、財務和管理費用、所得稅等,但是相比于業(yè)內60%左右的毛利率來說,上升的成本還不至于漲價太多。
分析
買洋奶粉是一種心理消費
陳連芳告訴記者,洋奶粉之所以能多次漲價,首先是剛性需求,廠家看準了消費者不會因為嬰幼兒奶粉價格高而不買。其次是國內的乳制品經常出現各種問題,給了洋奶粉漲價的機會。洋奶粉的高定價,或許可以歸結為中國消費者的消費心理。記者了解到,一家洋奶粉在華全面開賣奶粉時就曾進行過一次摸底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母親樣本中49%的被訪者認為“高價格意味著高質量”。其實記者了解到,洋奶粉和國產奶粉一樣,都可能出現質量問題,洋奶粉并不是萬無一失的。
著名的財經評論人葉檀認為,是中國一些制奶企業(yè)為曾經的謊言付出了代價,并且還在繼續(xù)付出代價。真實的漲價理由只有一個,龐大的消費群體的信任。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