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平湖,有個叫做“撿回珍珠計劃”的愛心項目,前幾天入圍了民政部第八屆中華慈善獎“最具有影響力慈善項目”。
貧困如塵,很可能遮蔽孩子身上閃亮的光彩,撿回珍珠就是要拂去那些塵埃,把瀕臨失學的孩子重新拉回課堂,讓孩子們重拾信心重新獲得出發(fā)的勇氣。
項目主辦方浙江省新華愛心基金會統(tǒng)計,2007年面向全國開辦以來,“珍珠班”已在各地100多所學校累計辦班465個,25個省(區(qū)市)的2.3萬多名貧困高中生受益。
這是個什么樣的公益組織?在那些珍珠們身上,又有著怎樣的故事?
在這個春天,我走進了平湖新華愛心高級中學的新華愛心基金理事會。
這里和我所有去過的辦公室都不一樣,寫著“愛”的墻壁,貼滿了來自“珍珠生”的感恩便利貼,七八米長的臺子上,放著很多本子和十幾個大紙盒,紙盒里,千萬張的疊成千紙鶴或王冠的小紙條,每一張里寫的除了感激還是感激。
兩枚珍珠的故事——
如果不成為“小珍珠”
我應該和她們一樣打工、生孩子
在基金會首頁,有一封“小珍珠”近期寫給捐資人卓媽媽的信,感動了很多人。
寫信的孩子小蘇,現(xiàn)在在廣西師范學校讀大一。我打通了她的電話,聲音很纖細:“收到錢那天,就想寫信給資助我的卓媽媽,但是好多好多感激,不知道怎么寫……”
“我是爸爸媽媽領養(yǎng)的,不知道親生父母在哪里,爸爸在我小學一年級時過世了,連下葬的錢都是媽媽借的。”小蘇的童年和現(xiàn)在的90后完全不一樣,她會做農田里幾乎所有的農活,“從小就下地,家里所有的收入來自5畝地,一畝水稻田是自己吃的,其他種了玉米、花生。”
如果沒有“撿回珍珠計劃”,小蘇也不知道自己現(xiàn)在會在哪里,“反正肯定不在學校,媽媽供不起。我小學和中學的朋友,有一個在廣西打工,有一個去了廣東,工廠流水線,現(xiàn)在都已經(jīng)結婚生孩子了。所以,我想,如果沒有資助,我應該也在打工吧。我覺得,和村里很多孩子相比,我已經(jīng)很幸運很幸運了。”
小蘇沒有見過資助自己的卓媽媽,但她在心里不止一次幻想過卓媽媽的樣子,“我覺得卓媽媽的樣子應該就像媽媽一樣,但皺紋更少點,更白更有氣質一些。”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