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早教>特色教育>哈佛博士爸爸告訴女兒:“美女”,“女神”的背后是個詭計

哈佛博士爸爸告訴女兒:“美女”,“女神”的背后是個詭計

2016年04月14日 18:05出處:親親寶貝網(wǎng)作者:親親寶貝網(wǎng)閱讀次數(shù):359
標簽:親子教育
有一名哈佛大學歷史系博士畢業(yè),科羅拉多大學歷史系教授,也是一對雙胞胎女兒的父親。在某一次被po主稱為“男神”后,憤憤揭穿這個社會對“容貌崇拜”(尤其是對女性)的陷阱。

容貌崇拜是社會對女人的一個詭計

語詞的含義總在變化。可近幾十年中文人稱的進化速度之快,恐怕在世界歷史上也是罕見的。小姐、同志、老板、老師這些早已變異的稱謂大家已見怪不怪。最近一波被糟蹋的詞匯是帥哥、美女、男神、女神。無論達官貴人,販夫走卒,都在滿大街如此互相叫喚著,答應著。一時間仿佛神州已成了神仙國度,各個都羞花閉月,玉樹臨風。

無論是否與事實相符,這些詞匯的新用法在反復灌輸一個信息:就是你的容貌,真的很重要。而且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

這種容貌崇拜對于女人的影響巨大。男人總可以說,對他重要的是才華和能力。即使是丑得呼天不應、叫地不靈的男人都會欣然接受“帥哥”的稱謂,因為他并不真的在意。而認真的叫一位容貌不甚佳的女人“美女”似乎就是一種懲罰了。容貌欠缺的女人,無論內(nèi)心再強大,面對突如其來的“女神”的稱呼,多少會有一絲隱隱的不安。在這點點滴滴,主動被動的熏陶中,一種潛意識鬼鬼祟祟的升起,它告訴女人:社交網(wǎng)絡對于你的評價取決于你的容貌;你的價值在于你的容貌。

在這個看臉的時代,電視、網(wǎng)絡,手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同質化社會態(tài)度,共謀一個關于容貌崇拜的圈套。這詭計的實質,是讓女人先成為自己容貌的俘虜,再成為這個男權社會的俘虜。讓她甘心做一個男人垂涎的性欲對象,享受被覬覦的快感。不知不覺中,她將她的幻想、希望和喜悅都堆積在亮麗的容顏上。她的自信、自尊和自我意識都漸漸陷于這精心編織的容貌崇拜的羅網(wǎng)之中。

可正如“長短相形,有無相生”。容貌崇拜的邏輯陷阱在于——對容貌的過度贊美隱含了對于欠缺美貌的女人的唾棄和歧視。當容顏隨歲月的流沙散去,剩下的就是挫折、自卑和憤怒了。今日你青春無敵,總有一天變成大媽黃臉婆。今天有多么為容貌而驕傲,日后就有多么為容貌而沮喪。于是中年婦女與少女之間便有了結構性的矛盾。更不用說那些天生就沒有姣好容顏的女人,未老先丑,慘敗在起跑線上,只能在鋪天蓋地的容貌評價中一遍遍遭受語言的鞭打。

這詭計并不是什么新東西。被廣譽為優(yōu)生學專家的潘光旦就說過:“男人是財富與文化的生產(chǎn)者,而女人是人類的生產(chǎn)者。” 這話似乎挺好聽,但其實是說女人對于社會只有性和繁殖的價值,男人才是其他一切的創(chuàng)造者。容貌崇拜其實只是在重復這個古老的觀念:女人只有作為性與繁殖的工具,才有存在的意義。如果不能成為男人渴望的性對象,就應該焦慮,應該彷徨。于是便有了前赴后繼的美容、走頭無路的剩女、歇斯底里的相親。

可是,一個社會本不該如此。對于容貌的過分關注銷蝕了女人作為人的其他價值。這古老的騙局讓她忘記了,在性與繁殖的目的之外,她也可以成為一個完整、獨立、自在的個人,無所欠缺。面對男權社會的哄騙,她也可以驕傲的說,她并不必成為美女,并不必成為受男人歡迎的性對象,她也可以和其他任何人一樣創(chuàng)造構成這社會的其他一切。老了,皺紋了,駝背了,又怎么樣?真的,在異性的注視之外,還有太多東西比容顏更重要。面對密集如箭的容貌評價,她可以有藐視公眾的勇氣。

在拒絕這詭計的社會中,容貌評價應該成為和種族歧視、年齡歧視同樣重要的政治問題。在非親密關系的場合,不評價容貌應該成為一種對女性基本的尊重。這尊重背后的聲音是:天生的容貌無法代表你的價值。一個人的價值存在于她或他所做出的一個個選擇之中,而不存在于那些她或他無法選擇的標簽之中,無論這標簽是種族、年齡、性別、還是相貌。

所以我要說,小心 “美女”、“女神”這些看似隨意的稱呼,那只是社會對于女人的一個詭計。

網(wǎng)友評論

還可以輸入140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