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的天皇時代,已有干支歷法及歲時的雛形。據(jù)《盤古王表》與《三命通會》等記載:“天皇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十天干曰: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十二地支曰:攝提格、單閼、執(zhí)徐、大荒落、敦牂、協(xié)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困頓、赤奮若。天皇氏的這一發(fā)明影響深遠,后世用于歷法、術數(shù)、計算、命名等各方面(北宋時編撰的官方正史著作《資治通鑒》就是以這套干支術語紀年)。干支的發(fā)明標志著最原始的歷法出現(xiàn),配合數(shù)字用來計算歲時。
周時期,《詩·豳風·七月》:“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聹靾觯粴⒏嵫?,…萬壽無疆?!蔽墨I中記載了人們在十月收獲后釀酒宰羊的歡聚場景,此場景并非歲首節(jié)俗活動,周代以十一月為歲首。先秦時期,南北風俗各異,各地風俗尚未融合、傳播與普及,歲首的節(jié)俗活動鮮見于中原文獻記載。
漢代是中國統(tǒng)一后第一個大發(fā)展時期,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使風俗習慣也互相融合,這對節(jié)日習俗的傳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此后在文獻上漸出現(xiàn)了歲首祭祀的記載。如東漢崔寔《四月民令》中提到,“正月之旦,是謂正日。躬率妻孥,絜祀祖禰。”過新年的習俗活動在全國民間越來越廣泛,也越來越豐富了。
魏晉時,出現(xiàn)了除夕守歲習俗的記載。如晉朝周處所著的《風土記》中記載:除夕之夜大家各相與贈送,稱“饋歲”;長幼聚歡,祝頌完備,稱“分歲”;終歲不眠,以待天明,稱“守歲”。
唐代時,人們除登門拜年,還發(fā)明一種“拜年帖”。唐太宗李世民用赤金箔做成賀卡,御書“普天同慶”,賜予大臣。這一形式迅速在民間普及,改用梅花箋紙。當時這種“拜年帖”被稱為“飛帖”。
宋代時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除夕、春節(jié)放爆竹之俗便逐漸盛行?!稏|京夢華錄》說:“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聞聲于外?!?
明代,接灶神、貼門神、除夕守歲、十五賞燈會已經盛行。《萬歷嘉興府志》中記載:“除夕,易門神、桃符、春帖,井隈皆封。爆竹,燔紫,設酒果聚飲,鑼鼓徹夜,謂之守歲?!?
清代非常重視過年,宮廷過年十分奢華,皇帝有寫福字下賜群臣的習俗。過年要一直延續(xù)至元宵佳節(jié)才算結束,猜燈謎是甚為流行的取樂方式。
辛亥革命帶來了全新的時代,政府提倡新歷。禮儀上,把以前跪拜或者作揖等禮節(jié)全部廢除,改成脫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禮節(jié),逐漸成為中國人際交往的文明儀式。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