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時,有個叫孤竹國的小國。國君非常喜歡小兒子叔齊,經(jīng)常對別人說:“叔齊很聰明,而且有才能,假如我死了,就讓他來做國君吧!”后來,他立下遺囑,立叔齊為孤竹國國君。
但是,叔齊可不愿意違背長子繼位的規(guī)矩,他找到兄長伯夷,請求伯夷來做國君。不管他怎么懇求,伯夷就是不答應(yīng),并推辭說:“你做國君是父王的旨意,我們怎么能不遵從父命呢?這是不孝?。 辈膱?zhí)意不繼承王位,叔齊沒辦法,只好回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叔齊又去找伯夷,沒想到伯夷竟然不見了。原來伯夷見說服不了叔齊,為了讓他安心地做國君,自己收拾好行裝趁夜色偷偷地走了。叔齊很傷心,他知道大哥是不愿意看到自己為難而離開王宮的。
伯夷逃走了,叔齊死活也不肯做國君,他心想:我如果違背繼位的規(guī)矩,天下人都會恥笑我的!他決定出去尋找大哥,和大哥一起生活,就拾好隨身的衣物,悄悄地走了。
叔齊費(fèi)盡千辛萬苦,終于找到了伯夷,兄弟相見,感慨萬千,他們相聚后,決定不再回孤竹國,打算找一個和平安穩(wěn)的地方長期待下去。
伯夷叔齊想投奔周國,在路上正好碰上周武王率大軍討伐紂王。他們認(rèn)為武王這樣做是不道德的,就上前攔住武王,勸說道:“商紂王雖然統(tǒng)治殘暴,但周國作為商朝的屬國,以臣代君,以下犯上,是不仁。我們勸你還是帶兵回去吧!”
武王聽了非常生氣,要命令隨從殺了他們。這時,在旁邊的姜太公說話了:“等一等!他們是仁義之人,不能殺?。〈笸?,請收回命令吧!”武王擺了擺手,讓人把他們扶走了。
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后。伯夷、叔齊認(rèn)為周朝不仁不義,堅決不同周朝的人交往,不吃一粒周朝地里長的糧食,每日僅靠吃點(diǎn)野果野菜充饑。不久,兄弟倆都活活餓死了。
【注音】bù shí zhōu sù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伯夷列傳》:“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
【解釋】粟:小米,泛指糧食。本指伯夷、叔齊于商亡后不吃周粟而死。比喻忠誠堅定,不因生計艱難而為敵方工作。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人有骨氣
【反義詞】卑躬屈膝
【年代】古代
【例句】這是沿路討來的殘飯,因?yàn)閮扇嗽?jīng)議定“~”,只好進(jìn)了首陽山之后開始實(shí)行。
讀完了這個故事,我非常敬佩他們竟然這么有骨氣,寧愿自己餓死,也不吃自己仇人地盤上的一粒糧食,我們現(xiàn)在的人都應(yīng)該學(xué)習(xí),學(xué)習(xí)他們這種寧死不屈,寧折不彎的精神。但是就現(xiàn)在的意義來說,活下來才有別的可能,希望每個中國人民都熱愛我們的祖國。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