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止血,止瀉,消積。治吐血,衄血,便血,血崩,帶下,瀉痢,食積,咽喉口舌諸瘡。還可用于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白禿頭瘡。
現(xiàn)代常用于肺結(jié)核咯血、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宮出血、瘧疾、閉經(jīng)、背瘡、皮膚潰瘍等。
《本草圖經(jīng)》:主消化積滯,今人下食藥中多用之。
《綱目》:止上下諸血,婦人崩中帶下、胎前產(chǎn)后諸病,傷寒陽毒發(fā)狂,黃疸,瘧痢,噎膈,咽喉口舌一切諸瘡。
《玉楸藥解》:斂營止血,清熱消瘀。專止失血,吐衄便血,產(chǎn)漏諸血。
《醫(yī)林纂要》:瀉心降火,去妄熱,止妄血,下氣消積行痰。
《現(xiàn)代實用中藥》:涂白癬及頭部濕疹。
①治吐血,及傷酒食醉飽,低頭掬損肺臟,吐血汗血,口鼻妄行,但聲未失者:㈠百草霜末,糯米湯服二錢。㈡百草霜五錢,槐花末二兩。每服二錢,茅根湯下。(《劉長春經(jīng)驗方》)
②治衄血不止:百草霜末吹之。(《綱目》)
③治齒縫出血:百草霜末摻之。(《瀕湖集簡方》)
④治血虛內(nèi)熱,血不歸源而崩:陳槐花一兩,百草霜半兩。為末。每服一、二錢,燒紅秤錘淬酒下。(《婦人良方》)
⑤治婦人崩血大脫:百草霜、炮姜(末)各叁錢,用人參叁錢煎湯飲。(《本草匯言》)
⑥治婦人白帶:百草霜一兩,香金墨半兩。研末,每服叁錢,豬肝一葉,批開入藥在內(nèi),紙裹煨熟,細嚼,溫酒送之。(《永類鈐方》)
⑦治卒下血不止:灶突中塵一升,黃連五兩,地榆叁兩。上叁味,搗篩為散,粥飲服方寸匕,日叁服,重者夜一。(《外臺秘要方》)
⑧治腸出血及子宮出血:百草霜、阿膠、藕節(jié)、側(cè)柏葉、當(dāng)歸、茅根。研末,蜜丸,溫酒送下。(《四川中藥志》疏血丸)
⑨治血痢,不問遠近:黃連一兩(去須,微炒),灶突墨二兩,木香半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于食前,以粥飲調(diào)下二錢。(《圣惠方》)
⑩治一切痢下初起:百草霜叁錢,金墨一錢,半夏七分,巴豆(煮)十四粒(研勻),黃蠟叁錢。同香油化開,和成劑,量大小,每服叁、五丸,或四、五十丸,姜湯下。(《灊江切要》鐵刷丸)
⑾治小兒食積疳膨:百草霜叁錢,巴豆霜一分。研勻,以飛羅面打煳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一丸,白湯化下。
⑿治咽喉無故腫閉:百草霜、白硼砂各二錢。研細末,吹入喉中。
⒀治口舌生瘡:百草霜二錢,甘草一錢,肉桂五分。為末,頻頻搽之。(⑾方以下出《方脈正宗》)
陰虛火燥,咳嗽肺損者,勿用。
創(chuàng)傷創(chuàng)面不宜用。孕婦慎用。
超量、久服易傷腸胃,影響消化吸收功能。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