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莫扎特的孩子更聰明?不靠譜!孩子真正獲益的是這4個方面。無數(shù)年輕的媽媽把莫扎特的音樂作為胎教音樂,寶寶出生后也繼續(xù)給寶寶聽莫扎特,希望能提高孩子的智商。
莫扎特效應到底是怎么回事?
莫扎特效應最初見于1933年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勞舍爾教授發(fā)表在英國《自然》雜志上的文章。
勞舍爾(F.H.Rauscher)和肖(G.L.Shaw)發(fā)現(xiàn),與放松指令,或者完全沒有聲音相比,在聽完莫扎特的音樂后,大學生在空間推理測試中的得分有顯著的提高。
這一發(fā)現(xiàn)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當時美國佐治亞州的州長甚至為該州新生兒免費發(fā)放古典音樂 CD 和磁帶。
但這真的是莫扎特音樂所起到的神奇效果嗎?很遺憾,并不是這樣。
后來的研究發(fā)現(xiàn),“莫扎特效應”的關鍵不在于莫扎特的音樂本身,而是由音樂引起的積極情緒和喚醒水平提升。
也就是書說,人們聽到了好聽、喜歡的音樂,心情非常好,喚醒水平高,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工作效率也提升了。
因此,是不是莫扎特的音樂都沒關系,其它音樂也能達到類似的效果,只要是你喜歡的就好。
當然,莫扎特的音樂確實是很棒,也是很適合給孩子聽的。只是,不要以為“聽了莫扎特就能變聰明”,把莫扎特的音樂給神話了。
事實上,適合孩子聽的音樂多種多樣,孩子也更需要豐富的體驗。單純聽莫扎特、聽古典樂,或者任何一種單一的音樂,反而不利于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豐富的成長環(huán)境。
既然聽莫扎特不一定能讓孩子變聰明,那音樂真正能給孩子帶來什么?
還有必要給孩子聽音樂嗎?
有必要!
事實上,音樂能夠支持幼兒發(fā)育的所有領域,只是,不是通過“一聽莫扎特就能變聰明”的方法。
來看看孩子真正能從音樂中學到什么,他們是如何從音樂中獲益的:
一、社交情感技能
經(jīng)常與其他人一起唱歌,跳舞和演奏樂器,這本質上是一種社交體驗。
小寶寶進行這樣的音樂活動,也是參與社交和體驗情感的機會。
在這個過程中,寶寶可以:
1、學習和實踐我監(jiān)管
當我們把寶寶抱在臂彎里,哼唱搖籃曲時,想想搖籃曲撫慰寶寶的力量。
爸爸媽媽哼唱搖籃曲,有助于幫助寶寶平靜下來。而這種被安慰的經(jīng)歷,也有助于寶寶學會撫慰自己。
搖籃曲,起到了幫助寶寶進行自我調(diào)節(jié)的作用,讓寶寶漸漸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狀態(tài)和身體需求的能力。
2、理解情緒
如果是有歌詞的歌謠,歌詞中傳達的情感,有助于寶寶學習用詞匯來描述他們的情感體驗。比如“如果感到快樂你就拍拍手”。
即便是沒有歌詞的音樂,也飽含情緒。有研究發(fā)現(xiàn),在某些情況下,5個月大的嬰兒能夠區(qū)分快樂和悲傷的音樂片段。(Gentile和Pick 2008)
3、合作并建立關系。
音樂通常是團隊的努力,每個參與者都將自己發(fā)出的聲音參與到合唱、合奏中。
想象一下,當寶寶在早教中心,或者一群寶寶聚會時,和爸爸媽媽一起搖著沙錘合奏,每個寶寶都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卻又與同伴的聲音混合在一起,對與1、2歲的寶寶來說,這是多么難得的與同伴合作和互動機會啊!
4、體驗自尊,自信和自我效能
一個小寶寶,如果發(fā)現(xiàn)自己能夠對這個世界產(chǎn)生影響,他們會覺得自己是聰明的,有能力的。
所以,當寶寶自己通過敲擊木琴能而聽到了叮叮聲,通過搖動沙錘而聽到了沙沙聲,通過敲擊小鼓而聽到了咚咚聲,他們會非常開心,非常有成就感!
5、分享并輪流
音樂能非常自然地鼓勵輪流。
比如,寶寶敲出一個聲音,爸爸媽媽緊接著重復寶寶剛剛發(fā)出的那個聲音;
中間放一個小鼓,爸爸、媽媽、寶寶輪流上去敲鼓,其他人則在旁邊聆聽;
一首熟悉的歌,媽媽唱一句,寶寶唱一句……
這樣享受音樂的方式,也很容易讓寶寶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并接受“輪流”。
6、培養(yǎng)文化意識
每個家庭播放歌曲和使用音樂風格或許都有不同,由此也可以在家庭和孩子的成長環(huán)境之間創(chuàng)造連續(xù)性,這樣的連續(xù)性,給予了寶寶安全感,并驗證了他們的文化和語言的重要性。
比如,我們中國人常常聽到的是《茉莉花》、《小燕子》這樣的中國人熟悉的音樂旋律。
我們也可能根本聽不懂印度話、聽不懂非洲的語言。
可是我們聽到一段陌生異域的音樂時,卻能本能地覺得這個旋律好像有印度風格,這個節(jié)奏好像是非洲的音樂。
二、身體運動技能
1、大運動
一想到音樂,一定忘不了跳舞。
即便不是正式、認真地跳舞,隨著音樂的節(jié)奏,我們也會忍不住搖擺起來。
讓寶寶的身體隨著音樂的快慢、節(jié)奏舞動,正式鍛煉寶寶的四肢、軀干運動能力的好機會。
2、精細肌肉
很多兒歌都能和孩子產(chǎn)生有趣的互動。比如傳唱很廣的中國童謠:
斗蟲蟲,蟲蟲咬著手——嘟——飛!
這些有趣的互動童謠,可以支持寶寶手指精細肌肉發(fā)展。有利于寶寶將來的書寫、繪畫能力的發(fā)展。
三、思考、認知技能
音樂很自然地提供了練習模式,數(shù)學概念和象征性思維技能的機會。雖然這些概念看起來好難、好嚴肅,但音樂卻讓這些概念都快樂起來,對孩子更有吸引力。
1、數(shù)數(shù)
許多兒歌都會引入數(shù)字和計算:比如
“五只小猴床上跳”;
“兩只老虎”;
“一只哈巴狗”……
歌曲的節(jié)奏和重復,能使寶寶更容易記住數(shù)字模式的名稱和順序。
2、模式和排序
比如大家都熟悉的《小星星》:
“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
“掛在天上放光明,好像許多小眼睛?!?
“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
這首《小星星》,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從歌詞到旋律都是重復的。很明顯的“A-B-A”模式。
幾乎每一首音樂都在其旋律或歌詞中有一個模式或序列。
我們大人肯定有這樣的經(jīng)驗:聽音樂的時候,即便是一首新曲子,即便我們沒經(jīng)過音樂訓練,卻好像也能預測接下來的節(jié)拍。
預測模式并按順序放置對象或事件,可構建關鍵的早期數(shù)學和早期閱讀技能。因此,我們可以為寶寶選擇一些節(jié)奏或歌詞重復的歌曲,以幫助孩子學會預測模式。
一旦寶寶發(fā)現(xiàn)自己預測對了,他也會非常有自信和成就感。
四、語言和讀寫能力
如果和家長們討論“如何教寶寶說話”,估計很多家長都會提到“唱兒歌”這個方法。
音樂確實在很多方面激活了識字和語言學習。
1、口語
音樂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容易參與的實踐語言,以及理解意義的窗口。
很多小寶寶,雖然還不能唱一句完整的歌詞,卻能在爸爸媽媽唱到他熟悉的歌曲時“天空”。比如媽媽唱:
“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
寶寶就會適時地接上:
“星星”!
2、接受語言
聽音樂是接受語言技能的練習,有利于孩子們理解那些自己目前可能還不會說的話。
比如,我們想讓寶寶學習一門外語的時候,我們就會常常用到外語兒歌。
3、音素意識
音素是根據(jù)語音的自然屬性劃分出來的最小語音單位,依據(jù)音節(jié)里的發(fā)音動作來分析,一個動作構成一個音素。
我們學的“a、o、e……b、p、m”等等就都是一個個的音素。
音素意識描述了孩子聽到,識別和使用不同聲音(稱為音素)的能力。
能夠區(qū)分不同聲音和音素的孩子,更有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發(fā)展更強的識字技能。
而大多數(shù)歌詞都押韻的音樂,正好支持這一關鍵技能。
總之,雖然不至于“一聽莫扎特就會變聰明”(一般任何事情吹捧到這么神奇的程度,你就要警惕了),但孩子確實可以通過音樂獲益良多。
通過音樂,孩子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們的感受,學會破譯模式和解決問題,并以豐富,復雜的方式發(fā)現(xiàn)周圍的世界。
分享音樂的樂趣,也拉近了父母與孩子之間親密的聯(lián)系,音樂還提供愉快和有益的學習體驗,培養(yǎng)孩子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最重要的是,與他們所愛的人分享音樂體驗,會讓年幼的孩子感到自己非常被珍惜,非常被愛,非常重要!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