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個不敢快樂,不夠快樂的人,孩子就很難發(fā)自內(nèi)心的快樂。
01、
有一個場景,相信大多數(shù)人都經(jīng)歷過。
炎炎夏日,我們從冰箱里拿出半個冰鎮(zhèn)西瓜,用勺子挖著吃,一邊“葛優(yōu)癱”在沙發(fā)上,一邊看著電視。
簡直是人間美事??!
這時,如果父母突然下班回來,他們會說什么?
“作業(yè)寫完了嗎?” “吃冰西瓜不怕拉肚子?。俊? “躺著看電視還要不要眼睛了!” “坐直了看,都要駝背了!”
其實這個場景有多么罪大惡極嗎,似乎也沒有??纱蟛糠旨议L,都會選擇“潑冷水”。
每當孩子快樂的時候,父母總會及時喊“不”。
仿佛快樂是罪惡的,是不可控的。只有打消了孩子的快樂感,帶著壓抑和克制,他們才能成長與進步。
就像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是“苦盡甘來”“逆水行舟”,必須跟自己“逆著來”,才能進步。
如果孩子快樂了,那么父母該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呢?我們不妨問問自己這個問題,下意識的想法也許就是我們對待快樂的態(tài)度。
孩子期待的父母,一定是可以和他們一起坐下來,享受生活的自在與愜意的。但是父母會覺得那樣是罪惡的,生活中還有那么多難題沒有解決,自己憑什么快樂,憑什么放縱。
更何況,也只有孩子變得不開心,不幸福,我們才能與孩子建立聯(lián)結,以父母的身份“拯救”孩子。
02、
“我不快樂,所以更希望孩子擁有快樂”,這是做父母意識層面的想法。
可是在潛意識層面,父母傾向于讓孩子嘗嘗自己童年的各種痛苦味道,把孩子制造成理解自己的人。
我有一個朋友,她一直很好奇一個問題,那就是媽媽總是跟她說:男人沒有一個好東西,你的財產(chǎn)都要防著老公,為將來離婚做好準備。
明明自己的婚姻很幸福,老公體貼又擔當,媽媽是不是“有病”,才會總是跟她說這樣的話。
不僅如此,媽媽還會下意識否定她,不論她做什么。
例如,她要是想出門坐公交,媽媽就說公交太擠,還是自己開車吧。她要是想開車,媽媽就會說一點也不節(jié)儉,有直達的公交為什么要開車?
有時候朋友也想跟媽媽大吵一架,可是她又舍不得。
她知道,媽媽只是生活得不夠快樂,內(nèi)心需求沒有被滿足。
原來是朋友的父母關系不太好,雖然沒有離婚卻分居多年。家里生意做得不錯,在市區(qū)買了好幾套房子,卻總因“經(jīng)營理念不合”而吵架冷戰(zhàn)。
這世界上不快樂的人有很多,可幾乎沒有人愿意“孤獨的悲傷”。
父母身上的悲傷,會通過各種方式“感染”給孩子。 父母壓抑的東西,希望讓孩子替他表達。 同時,孩子看到父母如此壓抑,自己快樂的時候也會有負罪感。
所以說,原生家庭的問題會代代相傳,父母身上的匱乏,會在孩子身上表現(xiàn)出來。
被父母吼大的孩子,當父母后也容易成為“吼爸吼媽”;沒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當父母后也容易與孩子情感疏遠……
父母會傾向于讓孩子體驗自己的痛苦,比如失敗婚姻的痛苦,被否定的痛苦,從而把孩子拉到和自己一個“陣營”。
當然,如果給我們選擇,我們肯定不會選擇故意讓孩子去痛苦。可是如果我們自身都是匱乏的,對孩子的愛也就缺乏邊界,變成“共享痛苦”的愛。
03、
坦蕩快樂,需要“刻意練習”
我們不敢快樂的原因有很多,也許來自原生家庭,也許來自憂郁的氣質(zhì)類型。
但是不管怎么樣,我們都不能剝奪孩子幸福的權利。
其實我們心里明白,孩子吃一塊冰西瓜、看一會電視,并不會對他們的人生造成什么負面影響。
我們只不過是不會應對這種輕松與愜意,害怕面對快樂之后的未知。
想要讓孩子“敢于”快樂,父母不把悲傷強加給孩子是一個必要條件。
也許讓父母本身變得快樂,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相比之下,我們把自己與孩子隔離開些,允許孩子快樂,就容易得多。
能感受酣暢淋漓的快樂,是人生中多么難得的體驗。我們?nèi)说街心?,失去了童真,也許很難像個孩子一樣傻笑。
可是孩子不一樣,他們擁有著單純,擁有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們有權利享受自己的人生,有權利去擁有快樂。
快樂,是一件需要刻意練習的事情。
我們必須慢慢治愈自己,盡量不讓自己的“任性”控制孩子。
下次孩子再天真爛漫地“看電視”“吃冰西瓜”時,控制自己“潑冷水”的欲望。試著和孩子一起體驗那種快樂與愜意,可能第一次會有些不適應,沒關系,多嘗試幾次沒有負罪感的快樂,也許我們自己也能得到治愈。
“希望你做最快樂的孩子”,不是一句空口號,而要切切實實地改變和行動。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