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早說話?其實做到這兩點就對了!
美國科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家長:
他們將一批9-10個月的美國小孩分成兩組,讓他們分別采用不同的方式學習漢語普通話。
其中一組通過生動有趣的視頻教學學習。另外一組則專門請一個中文老師,和小朋友互動、講故事。兩組學習時長保持相同。
一段時間后,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跟人互動的美國小孩相對于視頻學習的孩子,漢語水平有明顯提高。
當然,雖然僅通過這一個實驗,我們并不能斷定視頻學語言完全沒用,但它起碼能證實,語言學習最好的方式必定是離不開社會互動情境的。
前幾天徐磊院長接診了一個3歲男孩。
很聰明的孩子,別人說的話都能聽懂,也愿意和小朋友玩。
但就是語言能力很欠缺,只會說“爸爸、媽媽”,稍微長一點的句子說不了。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爸爸反映,平時自己經(jīng)常出差,孩子大多時候都是妻子一個人照顧。
妻子是一個很內(nèi)向,不愛說話的人,平時雖然對孩子照顧耐心細致,但互動一直很少,也不怎么教孩子說話。
用孩子媽媽的話說,每天感覺除了吃喝拉撒,也沒有什么好談的。
徐磊院長也發(fā)現(xiàn),生活中除了這位媽媽,還有許多家長都會覺得,孩子本來就聽不懂,每天對著他自說自話,感覺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但就像我上面提到的,學習語言最好最有效的方式,必定離不開互動。
所以無論孩子多大,我們作為家長,都應該根據(jù)他的理解能力,有意無意的表達你眼里看到的東西。
比如和孩子去公園,看到漫天的白云,你就可以根據(jù)孩子的年齡,選擇不同的對話。
如果是兩三歲的孩子,你就可以問他:“天上有什么,它是什么顏色……”。
如果是五六歲的孩子,你就可以問他:“白云的形狀像什么?云朵的顏色什么時候會變化等”。
這樣不但能培養(yǎng)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鍛煉到孩子的思維能力和觀察力,促進親子關系。
總而言之,我們與孩子的交流應該根據(jù)孩子的年齡,從圍繞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和探索活動。
到后期階段,通過語言描述來增加他的新經(jīng)驗,從而不斷擴展他們的認知概念體系。
當然,在互動中,注意以下2點,更能夠幫助孩子增加詞匯量,讓寶寶早說話哦!
①注視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人們在接受別人的語言信息時,會不自覺的留意對方眼睛表達的信息。
比如有人告訴你:“那小孩真可愛”。
接受到信息的你不會立馬用視線去找尋對方口中的小孩,而是會下意識的先看說話者的眼睛。
再根據(jù)他的視線和聲音匹配起來,才能加深我們對“那個小孩真可愛”這句話的理解。
孩子也是同樣的,因此,為了能夠加強孩子的語言能力。
我們在與孩子對話時,眼神一定要落在談論的事物上,同時也要注意,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去探索你眼眼看向的地方。
當然,如果是對語言能力較差的孩子,這個過程中再伴隨著夸張的姿勢、語調(diào)和表情,就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了。
②提問
好奇是人的天性,相比于陳述句,疑問句往往更能讓我們記憶深刻,也更加能激起我們的好奇心。
在親子交流中,家長多利用提問的方法和孩子交流。
一方面孩子能答出問題而感到非常驕傲,另一方面,如果是孩子認知以外的問題,也能激起TA的好奇心,提高理解能力和促進其口語表達。
寫在最后:
在與孩子的相處中,爸爸媽媽們要引導孩子,學習和運用語言主動表達,感受生活的美好。
積極的親子互動不僅能促進孩子的語言能力,還能為孩子的童年畫上不一樣的幸福色彩。
這對孩子將來的人格培養(yǎng),和價值觀養(yǎng)成也是至關重要的。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