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婆婆都會做早餐,有一回老公出差了,我早上起來發(fā)現(xiàn)沒有早餐了,開始我以為是她沒時間,后來發(fā)現(xiàn)接連幾天都這樣,我沒說啥自己在上班路上買點兒吃了。
然后接下來的幾天晚餐,我們倆都是一盤蔬菜和一疊酸豆角,蔬菜無非花菜、黃瓜之類,也沒有肉。
到了周六聽說老公要回來,她買了排骨、魚好多菜,晚上老公打電話說飛機晚點回不來吃晚飯了。結果,買好的清理好的菜婆婆都收進冰箱,說明天等老公回來再做,于是當天晚上我們又吃了一盤黃瓜加一疊榨菜。
這是赤裸裸的區(qū)別對待啊,虧著我還特別為她著想。為了感謝婆婆幫忙帶孩子,我還常常買衣服、鞋子給她,每個月的家用都會多給出1000塊,想著她要是買點啥什么的,自己有錢也省的跟我們開口。我每天上下班也很累,回家也很晚,吃個菜咋啦,還搞特殊待遇了。感情兒子、孫子是她的親人,我算是外人了。
就是有點寒心,想說出來透透氣,也不知道該怎么改變她的想法。
絲瓜媽媽說看到你的經(jīng)歷,絲瓜媽曾經(jīng)也感同身受。這算是很多婆婆身上的特質(zhì)之一吧。作為上一輩的女性,她們的潛意識里,更多的是傳統(tǒng)女性的認知,現(xiàn)代女性的獨立接觸的相對較少。這一類的婆婆們,堅定地認為:在一個家庭,男人和孩子天生比女人重要。
比如,逢年過節(jié),她永遠是那個準備滿桌飯菜、一會兒加湯一會兒添菜、等大家吃完了才上桌的人。所以當老公不在家,只剩你和她,隨便吃吃、省著點兒是必須的。
至于你說的,把媳婦當外人,本來就是外人,難不成真的升華到女兒嗎?話說每對親母女都會吵架,只因為知道對方一定不會計較。誰會想和婆婆時不時大吵大鬧呢?想好好過日子的人,都不會這么干。
所以,
婆婆做飯區(qū)別對待,你無可奈何,
憋屈的時候,需要透透氣的時候,
找個朋友吐下槽(絲瓜媽隨時歡迎),
然后,
想要吃啥自己買,自己做!
不想做就找個理由出去吃!
當然,首要還是溝通。想要改變婆婆的想法絕對不簡單。但是可以從直接的對話開始。分享一個經(jīng)歷:如何讓婆婆做我喜歡吃的菜。
首先直接買回來食材,比如牛肉、海鮮我提前買好放冰箱,然后跟婆婆表達想吃。
“媽,今晚我們吃那條xx魚吧,對你們老人心血管也很好的?!?
“等留著明天絲瓜爸回來了吃吧?!?
“沒事兒,明天我再買,他更喜歡吃海魚。”
于是,晚上桌上擺了一道魚。
最后,還是強調(diào)一句。千萬別把婆婆當親媽,你在親媽面前恣意妄為都沒啥,在婆婆面前
還是有禮有節(jié)更好。婆婆做飯帶孩子,是人情,不是義務。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