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偷拿家里的錢,或者偷拿親人的錢,與偷拿非親友關系的錢的性質是不一樣,這并不是實質意義上的偷竊。只要孩子沒有偷拿非親友關系的人的錢,就不必擔心孩子產生盜竊心理。這是一種簡單的“唯我”心理,一種單純的“利己主義”。這是孩子在沒有建立成熟的道德觀前的一種自發(fā)行為。
2、孩子因為拿錢而撒謊,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欺騙,而是一種臨時的“應變”,這種應變無論對于兒童還是成年人都是不能完全避免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當然我們要培養(yǎng)孩子面對現(xiàn)實和承擔后果的勇氣和責任心,但是只要孩子不形成習慣,不以此為樂就不用過于擔心。
3、讓孩子參與家庭的經(jīng)濟活動乃至預算,這是家教中對孩子進行金錢教育的最好方式,可以讓孩子從中了解金錢的意義、金錢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使用方法。孩子“私拿”家里的錢是發(fā)現(xiàn)家長對自己的錢沒有清楚概念,以為自己拿了家長也不知道,讓孩子鉆了空子。讓孩子參與家庭的經(jīng)濟活動乃至預算,孩子一方面會知道家庭收入支出有比較詳細的記錄,可以培養(yǎng)其良好的理財習慣,另一方面孩子會會知道自家的經(jīng)濟情況,培養(yǎng)合理用錢意識,還有一方面會讓孩子感到自己是家庭的主人,也是爸爸媽媽非常信任的人,而徹底改變其“私拿”家里的錢的行為。
4、做父母的要注意自己的榜樣影響,所謂身教重于言教,其實就是父母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都要謹慎,以免對孩子產生不良的影響。同時要明白教育和培養(yǎng)孩子是需要恒心、耐心和信心的系統(tǒng)工程,所以任何時候都要
5、從我們自己本身分析,孩子在家庭中是否得到了溫暖和關懷;平時是否給他一些零用錢,其數(shù)目要與一般的小朋友差不多;是否每周或每月給一次;是否對孩子交待了這些錢的使用和安排,即便是買了一些不恰當?shù)臇|西也不要過分的批評他,因孩子有自己的愛好。要讓孩子從小學會“經(jīng)濟管理”,所以要付“學費”。孩子手中有了錢后,看到別人的錢也不稀罕,不會去求他平時“求之不得”的東西, “私拿”家里的錢的行為也就隨之改掉了。
6、前面我已經(jīng)說了孩子“私拿”家里的錢,多是自己的欲望不能滿足而產生的行為。如果孩子的欲望是正當?shù)男枰?父母就應該滿足;一時滿足不了,父母要說明情況,給孩子以期待的希望;同時訓練他一定的抑制能力,但不可哄騙。哄騙的結果是您失掉威信,孩子不但還會重犯錯誤,而且學會了撒謊。如果孩子的欲求是不正當?shù)男枰?一定不要去滿足他,而要耐心地向他解釋,克制他的貪心,教育他抑制自己。分析原因,及早地教育,是預防孩子不良行為產生的主要方法,這就是“防患于未然”吧。
1、不要給孩子“貼標簽”
育兒心理學有句話:“你說孩子是怎樣的人,孩子就會成為你所說的那種人。 ”所以說,面對孩子的偷錢行為,切忌采用“審問犯人“的方式來“提問”孩子,或者強逼孩子認錯,建議先用比較和緩的方式去點醒他們,讓他們知道父母清楚他們犯錯誤了。
2、正確引導孩子的欲望
如果簡單粗暴地以“抓犯人”方式解決, 就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是好人,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所以在質問前最好能冷靜分析孩子偷錢的原因,才能找到杜絕此項行為的方法。如果孩子是為了買某種東西而偷錢,而且比較合理,媽媽盡可能的滿足。如果孩子要求不合理,媽媽要尊重并正確引導孩子的欲望,比如告訴孩子,每個人看見自己喜歡的東西都想要,但這是不可能的;或多跟孩子保持交流,看看他想要什么,告訴他怎樣才能得到它等等。
1、教育孩子時,要冷靜鄭重但是不可嚴厲,更不可打罵,讓孩子感到這件事情應該認真對待,但不要讓孩子感到強大的壓迫,以便孩子能夠接受我們的建議。
2、這個問題,孩子錯處有三,不該偷拿錢,不該撒謊,最主要的是“不擇手段”這種思維方式。為了保證教育效果,我們應該突出重點。告訴孩子最讓您生氣的不是撒謊,不是拿錢,而是“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的想法,這種任性的、自私的、不計后果的想法是您不能容忍的。告訴他,滿足自己的愿望要用合理的方式,假如合理的方式行不通,那么正確的選擇應該是放棄自己的愿望,而不應該是不擇手段的去滿足自己的愿望。要給孩子舉一個現(xiàn)實的例子。
3、建議為了向孩子表示您對他的誠意,您可以每個月適當增加他的零花錢。
4、假如有些東西孩子十分需要,您應該盡可能的滿足他。假如,您堅決認為不應該滿足孩子,那么一定要給孩子講清為什么,盡量取得孩子理解。而不應該是強硬的簡單的禁止。
5、當您的孩子主動的承認自己的錯誤而不是掩飾錯誤時,不要批評孩子,應該告訴他,你雖然犯了錯誤,但是你主動承認錯誤,讓媽媽(爸爸)很高興,媽媽欣賞你得的勇氣,媽媽為你自豪。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