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是需要在“故”字之后姓名之前寫明先人與送包人的關系;
2、其次是男人稱考,女人稱妣,但如先人是送包人的同輩和小輩的則不可稱考妣,直接寫明關系就行;
3、是寫姓名和性別,并且姓和名是分開的,如男先人寫“某公某某”(前一“某”為姓,“公”為性別,后二“某某”為名),女先人寫“某母某氏”(前“某”為夫家之姓,后“某”為外家之姓,因古代女人們多無學名只有小名,而稱小名又不夠尊重就根據(jù)外家之姓稱某氏);
4、在先人的性別之后把男先人稱老大人把女先人稱老儒人,如果是老的寫給小的,則不分性別只在姓名之后寫“名下”即可?!笆沼谩边@里,有的是“正魂收用”,有的是“冥中收用”,這個不用管。
5、在“孝”字之后寫送包人自己與收包人的關系(自稱)及姓名,這與第三列一樣是比較復雜,不同關系不同輩分的稱呼是不同的。
七月半寫包稱謂一覽表:
首先是捆包,就是把寫好的包按兩封為一馱先用細繩捆好以便托運;
其次喂馬,就是對承擔托運任務的紙馬進行喂料,即找些糧食、青草和水等放在堆馬匹的地方讓其吃飽;
第三是供馬夫,就是請趕馬的紙人們吃飯,同時還燒紙錢給他們作趕馬費用;
第四是上馱子,就是將已捆好的包抬上馬背,實際是將紙馬夾捆好的兩包中間;
第五是畫燒包圈,就是用白灰在準備燒包的地方(一般是門口院內(nèi))畫一個有出口的圓圈,直徑約一米,出口對著大路方向;
第六是插引路香,就是燒一把燃香沿燒包圈出口到大路之間順路每隔2—3米插一柱香,作路燈指引馬隊出發(fā);
第七是砌包,就是將需要燒的包在燒包圈內(nèi)堆放成有一定空間的形狀(一般是中空的塔形)以便燃燒焚化。
第八是燒包,就是對堆砌好的包用紙錢點燃焚化,邊燒邊念先人的名字請他們各人來認領自己的錢。在焚化到中途的時候,順便將家里供奉的那些金山銀山、香花、紙花等供品燒掉,同時在燒包圈外另燒一些散紙錢,邊燒邊念請那些無人侍奉的孤魂野鬼們來領用。
燒紙時要表情嚴肅,不要嘻笑打鬧,既然來都來了,你就恭敬點。
給親人燒紙前先點燃兩張扔到圈外,答對一下沒有親人送錢的孤魂野鬼。
燒紙時要念念有詞,如:XXX,給您送錢花來了。今天孫男弟女都來看您來了云云。
一定要堅持看著把紙燃盡才可以走,這樣既可以防止火災,又能防止風把紙吹出來,被其他路過的拾去,惹老人不高興。
紙錢燃盡過后才可以鳴炮,這樣代表祭祀結束,也是驅(qū)邪的意思,避免有鬼魂跟著你索要錢財,因為鬼魂都是很害怕火炮的。
在燒紙錢的時候,請不要嬉笑打鬧,孕婦不能去,也不要亂講話和說臟話。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