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孩子在哭鬧的時候,媽媽是不是會吼叫、會說教,但是孩子不一定會聽,媽媽們可以這樣做,用玩游戲的方式轉(zhuǎn)移孩子的注意力,這招不錯!
01、前段時間在迪卡儂看到很有意思的一幕:
有兩位相熟的媽媽帶著孩子在呼啦圈那塊,小男孩和小女孩看起來都是兩三歲的年紀(jì),拿著小呼啦圈在身上轉(zhuǎn),有些笨拙卻很可愛。玩著玩著,小女孩突發(fā)奇想,在架子上抱了好幾個呼啦圈,鋪在地上,小男孩見狀也有模有樣照做。
于是,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兩個孩子把架子上的呼啦圈擺的滿地都是,開始要跳圈圈。
一旁的小女孩媽媽抬頭一看趕緊制止:“不能這樣,這樣不對,快擺回去?!毙∨⒉粡模俏粙寢尠欀碱^:“你這樣不對!會影響到大家的?!比缓箝_始給小女孩講道理。
興致勃勃的小女孩被打斷了,嘴一扁就開始哭了。周圍購物的人往這邊看,小女孩媽媽明顯覺得有些尷尬,口氣開始嚴(yán)厲,板著臉就要發(fā)火了。
一旁的小男孩媽媽制止了她,走過去撿起來一個呼啦圈跟兩個孩子說:“我們來玩一個游戲好不好~比賽誰能把這個呼啦圈擺回架子上去,看看誰能擺的最多最快~”
然后小男孩媽媽就作勢往架子上擺了,小男孩一看,也學(xué)著擺了,掛上去一個又去拿下一個。
一旁的小女孩覺得有意思,也不哭了,跑過去也開始一起擺了,于是很快,滿地都是的呼啦圈都回到了架子上。
就這樣,問題解決了,一個小游戲化解了孩子的哭鬧和大人的怒氣,逆轉(zhuǎn)了情勢。
02、其實,有時候孩子的好奇心,特別是在公眾場合之下,很容易被我們視作在“搗亂”,因為較小的孩子不太能理解公眾場合的規(guī)則設(shè)定。
這種時候,即便是講道理,很多時候發(fā)揮不了太大作用。而家長在說了沒用之后,也很容易有壓力,開始對孩子吼叫。而我們其實都清楚,大吼大叫之后換來的更多的都是孩子哭鬧更兇,家長后悔莫及。
我們都會有這樣的無力感,說教不行,大喊大叫沒用,該拿孩子怎么辦?
其實有的時候,教育并不是需要正襟危坐的進行,換種思路,效果也許會好很多。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游戲力。
游戲力是著名心理學(xué)家勞倫斯·科恩博士提出的概念,教會我們?nèi)绾斡眉缺3值拙€又不傷害孩子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游戲力并不局限于傳統(tǒng)的游戲時間,而是隨時隨地都可能發(fā)生的簡單互動。把一個平常的事情,用游戲的方法展示。從安慰哭泣的孩子,到處理他的沮喪,或者增加他的自信,我們都可以借此來進行“游戲力”。
為什么會有效果,因為幾乎所有的孩子天生都熱愛游戲,在兩三歲的時候,這一點尤為突出。無論何時何地,游戲都可以發(fā)生,在這個充滿想象的世界里,孩子可以毫不費力的隨意進出。
比如在迪卡儂看到的那位媽媽展示出來的方法,沒有說教,也不吼叫,帶著孩子用玩游戲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小女孩開始把嘩啦圈都擺在地上,是因為覺得這是和轉(zhuǎn)呼啦圈一樣好玩的游戲,被媽媽制止批評后,她覺得委屈。而其后一起參與游戲,情緒則得到了很好的撫慰。這也是游戲的一個特有的意義,能讓孩子從情感創(chuàng)傷中很快得到康復(fù)。
03、有一件事情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運用游戲力的過程中,對于孩子的各種負面情緒,我們要有所準(zhǔn)備,并學(xué)會坦然接納。
前些天在三亞ClubMed時和小伙伴去運動場上打羽毛球。旁邊有一對母子在玩,男孩看著十來歲的樣子,幾次接不好球后覺得沮喪。而媽媽并沒有關(guān)注到他的情緒,看到男孩發(fā)脾氣就說他:“好好打球呀,你自己要來玩的,鬧什么別扭?”
于是,游戲數(shù)次中斷,男孩委屈抹淚,媽媽也氣憤不已。
而實際上,小男孩在接不好球后其實是想得到鼓勵:“我這樣是不是很差勁?”媽媽卻沒有關(guān)注到這點,一直在不停的數(shù)落他不好好打羽毛球,卻忽略了他的情緒。
后來在一旁的爸爸上場了,模仿男孩接球的樣子:“喲,這個接球姿勢很帥氣誒,是你新發(fā)明的嗎?”然后帶著男孩玩起來,玩不好的時候給予鼓勵,接的好不吝表揚。慢慢的,男孩的情緒也好起來了。
很多時候我們對待孩子的情緒會陷入一個誤區(qū),就是不能接受孩子有負面情緒,希望盡快過去,堵住了孩子釋放情緒的出口。
但是我們需要了解的是-玩游戲并不是說我們要忘掉剛才的不快,而是可以幫助孩子找到更好的方式來面對自己的情緒。
04、孩子為什么會哭鬧,發(fā)脾氣,很多時候是因為感覺得不到理解,感受不了我們的愛。而我們需要做的便是用游戲替代懲罰,用游戲來建立聯(lián)結(jié)。
通過游戲的方法,將我們的關(guān)懷,鼓勵,原則等用孩子更容易接受理解的方式表達出來。比如以下這些場景,我們常常會因為孩子的不配合而發(fā)脾氣,孩子又會因為要求得不到滿足,或者被批評等等原因哭鬧,而換做游戲的介入,效果就會好很多。咱們也不用把游戲想的太復(fù)雜,對于孩子而言,游戲就是和朋友一起做好玩的事情。
1.躲貓貓
這是經(jīng)典的依戀與分離的游戲,媽媽不見了,媽媽又回來啦。有一次早上送園時六六不太高興,于是不肯進去,站在那邊哭的很凄慘,我又舍不得直接這樣掉頭就走。然后我就站在老師后邊跟她玩躲貓貓,玩著玩著她很快放松下來了,也可以適應(yīng)我有不見然后又出現(xiàn)的節(jié)奏,平靜下來后我們約定放學(xué)時候第一個來接,她就點頭答應(yīng)了。
2.悄悄話游戲
有時候公眾場合孩子喜歡大喊大叫,制止通常沒有用。我們可以這樣做:“我們來玩悄悄話游戲,我跟你說一句話,然后你小聲告訴我,看看我能不能聽到?!焙⒆踊旧隙紩覀兡7?,很小聲的說:“我聽到啦~”于是,你來我往中,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慢慢回到了正常聲調(diào)。
3.假裝游戲
六六小時候害怕打針,于是我們就玩游戲,六六假裝是打針的護士,我們假裝被打針,裝出很害怕的樣子:“我不要打針,我疼。”這個游戲的作用是讓孩子處于強勢的一方,他能看到大人也會害怕。游戲是假裝的,但是從悲傷恐懼里振作起來的要求是真實的。這個游戲可以幫助孩子克服打針?biāo)粝碌耐纯?,讓那些負面情緒可以通過角色扮演,哈哈大笑釋放出來。
4.紅燈停綠燈行游戲
孩子日常有些不愿意配合的行為,比如在外玩的不肯回家等。我們可以虛構(gòu)故事情節(jié),讓孩子參與進來,孩子說走,就開始往前走幾步;孩子說停,我們就不能動。通過這種孩子來掌握主動權(quán)的節(jié)奏,讓他的情緒放松下來,從而愿意配合完成。
5.枕頭大戰(zhàn)
公共區(qū)域很多孩子在一起玩容易起沖突,有的孩子愛打人。其實,在孩子小時候有攻擊性是很正常的行為,我們需要理解孩子的這種情緒不是惡意的,引導(dǎo)孩子通過其他方式來表達情緒。在家的時候就可以玩枕頭大戰(zhàn),在床上放很多枕頭,我們爬來爬去互相扔枕頭。在過程中還可以教孩子怎么樣用安全的方式不讓對方感覺到疼痛,從而建立規(guī)則意識,讓孩子慢慢減少打人的行為。
“游戲”是治療孩子的方式,“游戲力”的重點其實并不是玩游戲本身,而是讓我們?nèi)谌胨麄兊氖澜?,建立一種聯(lián)結(jié)。在跟隨孩子和主導(dǎo)孩子之間,取得一種微妙的平衡。讓孩子能真實暢快的表達自己的情緒,而我們也可以表達自己的主張。所以,說給孩子聽,不如玩給孩子看,和孩子進行耐心有趣的游戲,不吼叫,不說教,輕松解決問題,讓孩子不再大哭大鬧。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