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沒有學習動力,怎么辦”。其實,這個問題問出了很普遍的一個教育問題。
并且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學生考試之后做什么?有的家長就說,考試前,孩子學習抓得很緊,可是考試之后就不想學了。
為什么?因為我們的教育一切為了考試,訓練孩子考試的能力,教給孩子考試的技巧。
就拿語文作文來說,無論中招還是高招,都有模板作文,只要照著套就可以了,考試就不會得低分。在這樣的教育下,孩子的一切目標和努力也是為了考試,能在考試中獲得高分。
然而,一旦考試結束,孩子就不知道做什么了?
考試之后,尤其是高考之后,學生集體迷茫,不知道做什么了。除了考試,沒有其他方向,等到考試結束,當然迷茫了。一直到大學,很多學生仍是這種狀態(tài),無目的的活在大學里。
大一大二之后,有少數(shù)人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但很多人并沒有找到。本科畢業(yè)不好找工作,那么就去準備讀研,又開始準備考試。很多學生考研并不是他找到了方向,而是無事可做或者說隨大流,別人怎樣自己也怎樣。
一旦有了考試的目標,全身的細胞都會調動起來,高考備戰(zhàn)的精神勁頭就會激發(fā)出來,看看那些為考研搶座的我們就知道了。
總之,中國學生的人生目標就是考試,應付完成各種考試。但考試之后做什么的問題,沒有誰來思考,沒有誰來回答,也沒有誰對中國學生考試之后無事做負責。
一切為了考試的教育培養(yǎng)不出創(chuàng)新人才,更培養(yǎng)不出錢學森式的大師級人才。所以,“錢學森之問”至少目前很難解決。
這個問題怎么解決?我的回答是:樹立孩子正確的學習目標,再大一點說就是要點燃孩子的夢想。
一個人只有目標明確,做事才有動力和激情。沒有目標,內心的東西就很難激發(fā)出來。因為目標直接決定著一個人的內驅力,沒有目標就沒有內驅力。
我認為,教育就是要點燃孩子的夢想,尤其是家庭教育,要做有夢想的教育。
有夢想的教育才能培養(yǎng)出創(chuàng)新人才,有夢想的教育才能解決“錢學森之問”,有夢想的教育才能激發(fā)孩子學習的原動力。
作為教育者,包括父母和教師,也包括整個社會大眾,我們要點燃孩子的夢想,讓夢想在孩子的心中生根發(fā)芽,茁壯成長。
夢想之火苗一旦點燃,孩子的人生就會與眾不同。
作為家長,我們要把點燃孩子夢想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做。有人說,這是一個缺少夢想的時代,雖然我們天天都在說夢想。所以,夢想教育尤其顯得重要。
其實,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有夢想的,只不過在成長的過程中,被我們成人一點點扼殺掉了。
當孩子睜開眼睛看世界的第一天起,他們就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
這種最本真的好奇就是夢想之源,所以我們要呵護好孩子的好奇心。在一天天長大的過程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孩子會對某一方面的事物特別敏感或者特別專注。
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格外注意了,孩子夢想的種子可能就要發(fā)芽了。但缺少耐心的父母,在孩子夢想種子沒有發(fā)芽時就已經(jīng)扼殺了。
所以,夢想就像沉睡在孩子內心中的王子或公主,我們要把這個王子或公主喚醒。
喚醒的方式有很多,但考試肯定不是首選。
讀書、運動、游戲、舞蹈、畫畫、唱歌、旅行、實驗、社會活動等等,都可以幫助孩子喚醒夢想的王子或公主。其實,就是要在孩子的內心世界打開一扇窗,讓他們能夠看到更美好的東西,并且為之而努力。
這種美好的東西可能會激勵孩子去努力奮斗,執(zhí)著堅持,充滿激情,從而讓人生變得更加有意義。
這種美好的東西就是夢想。
有的父母會說,我的孩子大了,已經(jīng)錯過了播下夢想種子的年齡。
這個觀點為不敢茍同,任何人任何時候都可以開啟自己的夢想之旅,關鍵是父母要拋棄社會偏見,改變思維定勢。
父母要明白一點:考上好大學不是孩子的夢想,靠出好成績也不是孩子的夢想,真正的夢想是一件能讓孩子生命綻放的事情。
怎么去發(fā)現(xiàn)這個讓孩子生命有意義的事情?
那就是先找到孩子特別喜歡的一個東西,因為喜歡,所以熱愛,因為熱愛,所以堅持,因為堅持,所以綻放。
這個事情可能沒有宏達的意義,也沒有表面的風光,可能很微小很普通,但只要孩子喜歡,就值得去追。
夢想往小的說就是一個目標,往大的說就是人生的理想。無論是目標,還是理想,只要堅定下來,都能夠讓孩子爆發(fā)出驚人的能量,即小宇宙的爆發(fā)!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