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母心中,嬰幼兒時期的孩童最好照顧,只要吃好、睡好自己和自己就能玩半天,而兩歲以上的孩童最難帶。2歲以上的孩童不僅運動量大增,而且是大腦開始發(fā)育的時期。此時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才剛剛起步,許多問題無法通過語言表達,只能通過行為表現(xiàn)出來。
故事案例:
兩歲之前,媽媽覺得佐佐特別乖巧,完全就是小天使一般。身邊朋友還戲稱,佐佐是生來報恩的孩子,雖然他年齡不大,但是卻懂得心疼媽媽。在佐佐家,幾乎很少聽到他的哭鬧聲,遇到事情也喜歡獨立探索。原本以為他會一直如此,誰知道過了兩歲,乖巧的佐佐突然“性情大變”。
生活中,他開始給媽媽制造各種麻煩,完全就變成了“小惡魔”。對于佐佐的改變,媽媽真的有些吃不消,每天跟在他身后收拾“殘局”,真的消耗體力。好在孩子并沒有哭鬧,只是經(jīng)常搞破壞。
案例分析:
都說兩歲是最“可怕”的,因為孩子突然間就“開竅”了,他的自我意識正在覺醒。之前,孩子做事需要父母的幫助,只能做個懂事聽話的“乖寶寶”。但是兩歲之后,他們就會萌發(fā)獨立的想法,不愿再受父母“擺布”和“指揮”。
說到底,是因為孩子有了獨立的想法。遇到事情,他也會轉動小腦筋,用自己僅有的思維去考慮問題,甚至希望得到父母的采用。這樣的孩子,他們都有個共同點,那就是正在一點點的變聰明。
孩子的破壞行為,不僅說明他們的動手能力很強,而且思維和好奇心也很重。試想一下,孩子若是對外界的事情一直很好奇,而且愿意去動手動腦,怎么可能不聰明呢?
這四個破壞行為,家長再“忍忍”吧1、喜歡扔東西
許多小孩子在兩歲后開始扔東西,而且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扔東西的情況會變本加厲。家長面對孩子如此情形,剛開始的時候,覺得孩子年齡還小,慢慢教就會變好的,可是伴隨著孩子人東西次數(shù)的增加,父母的耐心也會慢慢流逝。
從一開始的口頭教育,變?yōu)楹浅馀R,更甚者還有父母拳腳相加只為了改掉孩子的壞毛病、壞習慣。事實上呢,我們大人所認為孩子的壞習慣只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和行為來感知這個世界上一切對于他們來講的新鮮事物。感知能力分為空間感知能力和方位感知能力,我們在阻止孩子的過程中,就打斷了孩子感知的思緒和過程。
2、喜歡拆東西
朋友家孩子喜歡拆卸東西,這不,家里的鐘表又被拆的七零八落。但孩子表示,自己并不是故意破壞東西,而是想知道鐘表是如何轉動的。這樣的問題,在他們家一直上演,可能父母覺得他在搞破壞,擔心孩子受傷,甚至心疼被破壞的東西。
但是家長忘了,孩子拆掉毀壞的東西,遠沒有他的求知探索欲重要。作為父母,只需要告誡孩子:在動手的過程中,保證自己的安全,遠離一切危險的事物就好。
3、喜歡亂涂亂畫
有的孩子喜歡“作畫”,不分時間和場合,全憑想象和喜歡。家長只看到了歪歪扭扭的線條,以及“造型奇特”的畫面,卻不知背后藏著孩子的聰明和天賦。面對亂七八糟的場景,家長是憤怒的,甚至強烈要求孩子,收起他的畫筆。
看似在搞破壞,但涂鴉的過程,孩子的想象力得到了釋放??赡苁悄暧椎木壒?,他無法把想象的東西表達出來,所以整個畫面才會如此臟亂。亂涂亂畫,說明孩子的動手能力和想象力很豐富,千萬不要制止。如果覺得他們弄亂了房間,父母可以“使喚”孩子一起整理和打掃。
4、喜歡幫忙,卻經(jīng)常搞砸事情
很多孩子是熱心腸的好寶寶,但是他們卻經(jīng)?!昂眯霓k壞事”,明明想要替他人減輕負擔,結果最后卻制造了更多的麻煩??吹綃寢屧谙匆路?,就自己端個小盆要幫媽媽洗衣服,最終弄得自己和地板到處都是水。大人可能覺得他在搗亂,以為他想要玩水,可孩子卻只是想幫忙而已。
面對孩子這樣的行為,我們應該幫助孩子完成他想做的事情,讓他更有成就感,收獲自信滿足感。
在大人看來孩子的破壞行為,實際上只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雖然他的行為給大人帶來了一定的麻煩,但這種探索的行為卻值得被鼓勵和提倡,盡可能地為孩子提供一些條件,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盡情地玩耍和學習。
本內(nèi)容、圖片由用戶投稿,如有侵權,聯(lián)系刪除。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