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軍萬馬的成語故事講述的是事情發(fā)生在南北朝時期,當(dāng)時梁武帝命大將陳慶之率軍伐北魏,陳慶之一路所向披靡,一直攻打滎[xíng]陽城下,他鼓舞士氣,以7000人戰(zhàn)勝魏軍30萬人,直向洛陽。他的將士身著白色戰(zhàn)袍,十分威武。魏人不禁感慨:“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
千軍萬馬的成語故事延伸
【注音】qiān jūn wàn mǎ
【出處】《梁書·陳慶之傳》:“先是洛陽童謠曰:‘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
【解釋】形容雄壯的隊伍或浩大的聲勢。
【用法】作主語、賓語;指聲勢浩大
【近義詞】波瀾壯闊、萬馬奔騰、千兵萬馬
【反義詞】單槍匹馬、一兵一卒、一成一旅
【例句】洪水來了。他帶領(lǐng)~直沖上去搶險救災(zāi)。
關(guān)于馬的成語故事:千軍萬馬點評
初聽千軍萬馬這個成語,我們就能從這成語的表面感受到一種氣勢。讀了故事以后,不禁對陳慶之產(chǎn)生了一種敬佩之情,希望小朋友們在今后遇到困難的時候,都能拿出一種勢不可擋的氣焰,不求成為所有人心目中的英雄,至少要成為自己的英雄哦!
一馬當(dāng)先的成語故事講的是三國時,黃忠的軍隊來到定軍下,黃忠找法正商量攻打定軍山的作戰(zhàn)方案。法正指著定軍山西面的一座高山說:“這座山比定軍山高,如果攻占它,居高臨下,定軍 山上的情況就看得一清二楚,拿下定軍山易如反掌?!秉S忠抬頭觀察了一蕃,當(dāng)天半夜就發(fā)動了進攻,占領(lǐng)了山頭。法正說:“老將軍,請您帶領(lǐng)軍隊在半山腰,我 在山頂監(jiān)視。夏侯淵的軍隊來攻打,我就舉旗幟為信號。舉白旗,老將軍就緊守不出擊;舉紅旗,就立即沖下山狠狠的打。這樣,一定能取得勝利。”黃忠完全贊成。
夏侯淵得知對面的高山失守后極為僨怒,下決心把它奪回來。張頜勸他說這是法正的計謀,應(yīng)該堅守,決不可出去。但是,夏侯淵聽不進去。他親自帶領(lǐng)一支軍隊下 山,圍住那座高山,大聲叫罵,向黃忠挑戰(zhàn)。法正在山頂上舉起白旗,黃忠看見,守在山腰不下來。
到了下午,法正發(fā)現(xiàn)魏軍已經(jīng)疲勞,乘他們沒有防備,連忙揮舞 紅旗。黃忠看到信號后,發(fā)起進攻。隨著一片喊殺聲,黃忠已飛沖到夏侯淵面前,夏侯淵被連頭帶肩砍作兩段。
黃忠斬了夏侯淵,奪下了頂軍山,為奪取整個漢中掃除了障礙。
一馬當(dāng)先的成語故事延伸
【注音】yī mǎ dāng xiān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九十六回:“即便勒兵列陣,一馬當(dāng)先,馳下山來,猶如天崩地塌之勢?!?
【解釋】原指作戰(zhàn)時策馬沖鋒在前。形容領(lǐng)先。也比喻工作走在群眾前面,積極帶頭。
【用法】作謂語、賓語、狀語;指帶頭
【近義詞】遙遙領(lǐng)先、爭先恐后、身先士卒、匹馬當(dāng)先
【反義詞】知難而退、后來居上、后起之秀、慢條斯理
關(guān)于馬的成語故事:一馬當(dāng)先點評
一馬當(dāng)先的成語故事講的是永遠走在任何事情的最前沿,是個榜樣的象征。我們常說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最勇敢的人,所以呀,成功的人從來走的不是捷徑,而是幾乎別人不愿意走的艱險的路。小朋友們,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指鹿為馬的成語故事說的是秦始皇死后,趙高和李斯專政,他們?yōu)楸W∽约簷?quán)勢,假傳“圣旨”,令本應(yīng)繼承皇位的秦始皇大兒子扶蘇自殺身亡,控制秦王的次子胡亥即位成了秦二世。趙高則做了宰相高職。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趙高仍不滿足,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墒?,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從他,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
于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準(zhǔn)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對他的人有多少,都有誰。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只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
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里是馬,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里一只鹿,你怎么說是馬呢?”
趙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說:“請陛下看清楚,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么會長角呢?”
趙高一轉(zhuǎn)身,用手指著眾大臣,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這個趙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著嗎!當(dāng)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只眼睛骨碌碌輪流地盯著每個人的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為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后被趙高陷害。
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rèn)為是鹿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大言不慚地對皇上說:“這確是一匹千里馬!”
結(jié)果,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說真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從此,留下“指鹿為馬”成語。
指鹿為馬的成語故事延伸
【注音】zhǐ lù wéi mǎ
【出處】《史記·秦始皇本紀(jì)》:“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
【解釋】指著鹿,說是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用法】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近義詞】混淆是非、顛倒黑白、張冠李戴、識龜成鱉
【反義詞】循名責(zé)實、是非分明
關(guān)于馬的成語故事:指鹿為馬點評
看完這個成語故事,你是不是也覺得趙高很可惡呢!他在朝廷里胡作非為。仗著皇帝的寵幸,他的勢力滋長延伸。他故意指著鹿說是馬,那些說了實話的官員不僅丟了官帽子,還被抄家。小朋友們,如果以后你們做了官,一定要清正廉潔哦,對于趙高這樣的貪官,一定要嚴(yán)懲。
馬首是瞻的成語故事發(fā)生在春秋時期,秦國十分強大,常欺負那些弱小的諸侯國。引起了眾諸侯國的強烈反感。公元前559年,晉悼公聯(lián)合了其他諸侯國,組成聯(lián)軍去攻伐秦國。
指揮諸侯聯(lián)軍的是晉國的大將荀偃。他原先估計,秦國得知諸侯聯(lián)軍來進攻,肯定會驚慌失措,戰(zhàn)爭很容易取勝。沒想到聯(lián)軍內(nèi)部各懷異志,并不齊心,士氣也很低落,秦國得知這些情況,所以一點也不怕,根本就沒有求和的表示。秦軍還在涇河的上游放毒,毒死了不少聯(lián)軍的士兵。
看到這種情況,荀偃就想早點發(fā)動總攻,他向聯(lián)軍將領(lǐng)發(fā)布命令說:明天早上雞一叫,我們就準(zhǔn)備出發(fā),各軍都要拆掉土灶,填平水井,以便布陣。作戰(zhàn)時,大家都看著我的馬頭來行動,我指向哪里,大家就奔向哪里。
荀偃手下的將領(lǐng)聽了他的話,覺得他太專橫了,很反感。有個將領(lǐng)說:晉國從來就沒有下過這種命令。你要向西去打秦國,那你自己去吧,我的馬頭可要向東,回到我們晉國去。
其它諸候國的將領(lǐng)看到晉國的將領(lǐng)帶兵回國,也紛紛撤回自己國家去了。全軍頓時不戰(zhàn)自亂,荀偃眼看無法挽回,也只好狼狽地撤軍了。
馬首是瞻的成語故事延伸
【注音】mǎ shǒu shì zhān
【出處】《左傳·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余馬首是瞻。’”
【解釋】首:頭;瞻:往前或向上看。馬首是瞻,原指作戰(zhàn)時士卒看主將的馬頭行事。后比喻服從指揮或依附某人。
【用法】一般用在“唯”“依”等詞的后面;“馬首”前常有表示領(lǐng)屬的定語。前半部“馬首”與介詞組合成介詞短語;作狀語;后半部“是瞻”作謂語。
【近義詞】唯命是從、如影隨形、亦步亦趨
【反義詞】眾叛親離、分崩離析、背道而馳、南轅北轍
【例句】你不必全聽他們的話,唯他們~。
關(guān)于馬的成語故事:馬首是瞻點評
相信讀了這個成語故事,大家都能體會到團結(jié)的重要性了吧!原本晉軍是有贏的把握的,可誰知軍心不穩(wěn)定,各自都有著自己的想法,不肯聽令。而秦軍也恰恰是明白這一點,所以輕而易舉的贏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團隊如果不團結(jié)一致,就如同一盤散沙,虎會輕易被打敗。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