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一個七八歲的兒童,經(jīng)常坐爸爸的車外出,每逢堵車或有人超車時,爸爸總是口出不遜,不是罵警察就是罵別的司機,致使孩子也是滿口臟話。一天,媽媽接他下學,正見他站在校門口對另一個同學口吐狂言:“小子!你他媽等著,明天讓我爺爺收拾你,小兔崽子,敢惹你爺爺我!”媽媽吃驚小小的孩子能說出這樣的話來。原來,兒子經(jīng)常和他爺爺外出,在街上被擠了或被自行車刮碰,爺爺便口出不遜,張嘴就罵,有時還動手打人,孫子也就學得滿口臟話。 【理論分析】? 家長要注意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教育和影響。? 孩子發(fā)生了好的行為或者是不好的行為,父母應該給予相應的教育。? (1)對好行為進行獎賞鼓勵? 比如,家中有小朋友做客,孩子在玩遙控汽車,小朋友也要玩,如果孩子很客氣,很大方地讓小朋友玩,此時的孩子就應該受到表揚。如果家長及時地給予孩子表揚,孩子便從這種事中學會謙讓和友誼,也從這件事中學到別人做了好事要表揚的道理,此時家長對孩子的表揚,從正面強化了孩子好的行為。? (2)對不良行為進行批評教育? 如果孩子拒絕小朋友玩自己的遙控車,父母則應曉之以理,讓孩子知道應該友好的道理,不使孩子產(chǎn)生自私自利的不良習慣。同時,父母對孩子曉之以理的批評教育也會給孩子提供用道理服人的模仿榜樣。? 在孩子拒絕小朋友玩自己玩具的時候,如果家長用懲罰的手段對付孩子的缺點,例如“你不給小朋友玩,我就把玩具給你沒收”或者“以后再也不給你買玩具了”,甚至嚇唬孩子,如果你不給小朋友玩你的玩具,媽媽以后就不喜歡你了。這些懲罰和嚇唬的措施,屬于一種負的強化措施。因為孩子害怕“以后不買玩具”,“把玩具沒收”等后果,所以才把玩具讓給小朋友,這種措施可能一時起作用,而這種在家里由于害怕懲罰不敢表示的不良情緒,出門之后,父母不在身邊而沒有遭受懲罰的后果時,孩子就會故態(tài)復萌。? 另一方面,父母對他的這種做法也會成為孩子的模仿對象,他也以同樣的方式對待其他人,用懲罰對待犯錯誤或有缺點的人。? (3)讓孩子明白仇恨情緒的適宜與不適宜? 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讓孩子逐漸知道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應該反映出仇恨情緒,在什么情況下不可以有仇恨情緒;在遇到什么挫折時應該有強烈的反應,而遇到什么挫折時不應該有強烈的反應。明白這些道理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仇恨情緒有時是適 !--顯示正文> |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