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性:苦,寒。入腎、膀胱經(jīng)。
主治: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因其性沈降,故尤善治下焦?jié)駸嶂T證。不僅能清實熱,用于多種火熱病證,更善瀉腎火、煺虛熱,「專治陰虛生內熱諸證」(《本草經(jīng)疏》)。并能解毒療瘡,用于瘡瘍腫毒、濕疹瘙癢,內服外用均可取效。
1.治濕熱證
本品苦寒,「清熱之中,而兼燥濕之效」(《神農本草經(jīng)讀》),可用于多種濕熱病證。因其性沈降,故尤善治下焦?jié)駸嶂T證。若治濕熱瀉痢,可與黃連、秦皮等同用。治濕熱郁蒸之黃疸尿赤,可與梔子、甘草同用,如梔子柏皮湯(《傷寒論》)。治濕熱下注膀胱之小便混濁,尿有余瀝者,可與萆薢、茯苓、車前子等同用,如萆薢分清飲(《醫(yī)學心悟》)。治下焦?jié)駸嶂舯?、腳氣、帶下、濕瘡等,每與蒼術為伍,如二妙散(《丹溪心法》)。
本品既能清實熱,又能煺虛火。其清熱瀉火,功似黃連、黃芩。用于多種火熱病證,每常相須為伍,協(xié)同增效。因其主入腎經(jīng),以瀉腎火,煺虛熱擅長,「專治陰虛生內熱諸證」(《本草經(jīng)疏》)。適用于腎陰不足,虛火上炎所致的骨蒸潮熱,盜汗遺精等。常與知母、地黃、山藥等同用,如知柏地黃丸(《醫(yī)宗金鑒》)。
3.治瘡癰腫毒
本品瀉火解毒之功與黃連相似而力稍遜。治熱毒瘡瘍,紅腫熱痛者,可與大黃同用為散,醋調外搽;或與大黃、白芷、天花粉等同用,如如意金黃散(《外科正宗》)。
1.抗炎作用
黃柏可顯著提高吞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對二甲苯或巴豆油誘發(fā)的小鼠耳廓炎癥、HAC所致小鼠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亢進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對大鼠肉芽組織增生有較明顯抑制作用,提示黃柏可通過收縮血管、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減少滲出,有效緩解急性炎癥的腫脹度;通過減少單核細胞滲出和巨噬細胞生成,抑制慢性炎癥肉芽腫的形成,從而發(fā)揮良好的抗炎作用,該抗炎作用酒制、鹽制品作用相近,但炒制品隨溫度的升高抗炎作用減弱。
黃柏對潰瘍性結腸炎大鼠,可顯著降低Ⅱ-1β,升高11-10水平,對 NF-EB E65蛋白活性有一定的調節(jié)作用。川黃柏醇提物可抑制胸膜炎大鼠胸腔液、肺組織中PGE2、TNFa、11-1B、MDA含量。黃柏可明顯縮短口腔潰瘍病程,降低口腔潰瘍造模大鼠血清TNFα含量。提示黃柏具有確定抗炎作用,其抗炎機制與影響炎癥介質的產(chǎn)生,調節(jié)炎癥因子和蛋白有關。
2.抗氧化作用
黃柏具有抗氧化作用,以酒制品提物的作用為強。羅丹明6 FEnton體系螢光法測定顯示黃柏對羥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達到24.74%。黃柏水提物對DPPH·清除作用IC30為0.31mg/ml,清除OHIC23為>50g/m。關黃柏中總黃酮提取物對·OHO和DPH清除率的IC值分別為3.0、1.7、1.4mg/L0。服用黃柏酮時大鼠肝CYP含量明顯減少,并特異性抑制睪酮6β羥化(CYP3A)活性。黃柏生物鹼能顯著的促進IEC-6細胞GSH-Px和SOD的分泌,對高溫刺激導致的細胞氧化損傷具有保護作用。
①治小兒熱痢下血:黃檗半兩,赤芍藥四錢。上同為細末,飯和丸,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食前米飲下,大者加丸數(shù)。(《閻氏小兒方論》)
②治痢疾:黃柏300克,翻白草450克,秦皮300克。將翻白草、秦皮全部及黃柏200克,共水煎兩次,合并煎液,用文火濃縮成膏狀,將剩余100克黃柏研細粉加入膏中,攪勻,低溫烘干,研細粉。每服一、二克,日三次。(遼寧《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
③治妊娠及產(chǎn)后寒熱下?。狐S檗一斤,黃連一升,梔子二十枚。上三味,細切,以水五升,漬一宿,煮三拂,服一升,一日一夜令盡。嘔者加橘皮一把,生姜二兩。(《千金翼方》)
④治小兒熱瀉:黃檗,焙為末,用米湯和丸粟米大,每服一、二十丸,米湯下。(《十全博救方》)
⑤治消渴尿多能食:黃檗一斤,水一升,煮三、五沸,渴即飲之,恣飲數(shù)日。(《獨行方》)
⑥治傷寒身黃,發(fā)熱:肥梔子十五個(擘),甘草一兩(炙),黃柏二兩。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傷寒論》梔子柏皮湯)
⑦治筋骨疼痛,因濕熱者:黃檗(炒)、蒼術(米泔浸、炒)。上二味為末,沸湯入姜汁調服。二物皆有雄壯之氣,表實氣實省,加酒少許佐之。(《丹溪心法》二妙散)
⑧治熱甚夢泄,怔忪恍忽,膈壅舌干:黃檗(去粗皮)一兩。攙羅為末,入龍腦一錢匕,同研勻,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至十九丸,濃煎麥冬湯下。(《圣濟總錄》清心丸)
⑨治白淫,夢泄遺精及滑出而不收:黃檗一斤(放新瓦上燒令通赤為度),真蛤粉一斤。上為細末,滴水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酒下。(《素問病機保命集》珍珠粉丸)
⑩治下陰自汗,頭暈腰酸:黃柏三錢,蒼術四錢,川椒三十粒,加水2000毫升,煎至600毫升。每次100毫升,一日三次,二日服完。(《中級醫(yī)刊》(3):177,1966)
⑾降陰火、補腎水:黃檗(炒褐色)、知毋(灑浸,炒)各四兩,熱地黃(酒蒸)、龜板(酥炙)各六兩。上為末,豬脊髓、蜜丸。服七十丸,空心鹽白湯下。(《丹溪心法》大補丸)
⑿降心火,益腎水:黃檗三兩,砂仁一兩半,甘草一兩。上為細末,稀煳為丸,如梧棍子大。每服五個丸,用肉蓯蓉半兩,切碎,用酒一大盞,浸一宿,次日早空心煎三、四沸,去滓,以清酒送下。(《奇效良方》封髓丹)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