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清朝康熙八年,由安徽黃山來京趕考的王致和金榜落第,閑居在會館中,欲返歸故里,交通不便,盤纏皆無,欲在京攻讀,準備再次應試,又距下科試期甚遠。無奈,只得在京暫謀生計。
王致和的家庭原非富有,其父在家鄉(xiāng)開設豆腐坊,王致和幼年曾學過做豆腐,于是便在安徽會館附近租賃了幾間房,購置了一些簡單的用具,每天磨上幾升豆子的豆腐,沿街叫賣。時值夏季,有時賣剩下的豆腐很快發(fā)霉,無法食用,但又不甘心廢棄。他苦思對策,就將這些豆腐切成小塊,稍加晾曬,尋得一口小缸,用鹽腌了起來,之后歇伏停業(yè),一心攻讀,漸漸地便把此事忘了。
秋風颯爽,王致和又重操起了舊業(yè),再做豆腐來賣。驀地想起那缸腌制的豆腐,趕忙打開缸蓋,一股臭氣撲鼻而來,取出一看,豆腐已呈灰色,用口嘗試,覺得臭味之余卻蘊藏著一股濃郁的香氣,雖非美味佳肴,卻也耐人尋味。送給鄰里品嘗,都稱贊不已。
致和屢試不中,只得棄學經商,按過去試做的方法加工起臭豆腐來。此物價格低廉,可以佐餐下飯,適合收入低的勞動人食用,所以漸漸打開銷路,生意日漸興隆。后經輾轉籌措,在延壽街中間路西購置了一所鋪面房,自產自銷,批零兼營。據(jù)其購置房屋的契約所載,時為康熙十七年冬。
明代學者何日華在當時則已在著作中說,安徽黟縣人喜歡在夏秋之際用鹽使豆腐變色生毛,擦洗干凈投入沸油中煎炸,有海中鱷魚的味道。照這樣看,無論是制法或煮法,好像都和朱元璋的版本沒有什么分別。
清朝康熙年間,一個名叫王致和的人,在北京前門外延壽街開了一家豆腐坊。一年夏天,王致和因要給兒子娶媳婦,急等著用錢,就讓全家人拼命地多做豆腐。說也不巧,做得最多的那天,來買的人卻最少。大熱的天,眼看著豆腐就要變餿。王致和非常心疼,急得汗珠直滾。常言道:“急中生智”。當汗珠流到嘴里,一股咸絲絲的味兒,忽然使他想到了鹽。他懷著僥幸心理,端出鹽罐,往所有的豆腐上都撒了一些鹽,為了減除餿味,還撒上一些花椒粉之類,然后把它們放入后堂。
過了幾天,店堂里飄逸著一股異樣的氣味,全家人都很奇怪。還是王致和機靈,他一下子想到發(fā)霉的豆腐,趕快到后堂一看:呀,白白的豆腐全變成一塊塊青方!他信手拿起一塊,放到嘴里一嘗:嚇,我做了一輩子豆腐,還從來沒有嘗過這樣美的味道!王致和喜出望外,立刻發(fā)動老婆孩子,把全部青方搬出店外擺攤叫賣。攤頭還掛起了幌子,上書:“臭中有奇香的青方”。
市人從未見過這種豆腐,有的出于好奇之心,買幾塊回去;有的嘗過之后,雖感臭氣不雅,但覺味道尚佳。結果一傳十,十傳百,不到一上午,幾屜臭豆腐售賣一空。
消息傳進皇宮,勾起慈禧太后的饞蟲來。一日,她半夜用膳,忽然要吃小窩頭就臭豆腐,立即遣人到王致和豆腐店買青方。自那以后,王致和的臭豆腐名氣大振,買賣也越發(fā)興隆了。
后來,許多豆腐店效法王致和,都做起臭豆腐來,但生意終不及王致和豆腐店。于是,也紛紛打起“王致和”的字號,以假冒真,為的是擴大銷路多賺錢。以前北京到處都是“王致和豆腐店”,就是這樣形成的。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