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在打罵下成長的孩子性格特征
前些天在微博上看到一個小視頻——一男子在超市暴打7歲女兒。
場面令人觸目驚心!手段殘暴冷血,無法想象一位父親會對自己親生女兒施加如此惡行。
波蘭作家顯克維支說:如果每個孩子都能有一只“溫柔的手”在引導他前進,而不是用腳去踢他的胸脯······那么,教育就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我們教育孩子的使命是什么?是在于讓孩子進行自我教育。
孩子如何實現自我教育?依靠感覺認知,建立健全人格。
可是,當每次孩子犯錯、不聽話時,我們不加思考就打罵一頓,他們對世界和家庭的感知是怎樣的?我們又能得到一個什么樣的孩子?
曾有研究報告顯示,經常被打罵的孩子會出現以下特征:
a.影響智力發(fā)展
b.具有攻擊性
c.不懂感恩、冷漠
d.變得懦弱、自卑
e.經常撒謊
f.影響孩子擇偶,容易愛上有暴力傾向的人
家庭教育的本質是人格滲透。
當家長以暴力的方式去教育孩子的時候,就是在給孩子傳遞一種處事理念——遇事用拳頭或情緒解決。這樣的教育,除了破壞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給孩子造成一種畸形的處世觀,還會導致親子關系破裂甚至將孩子逼上絕路。
舉幾個例子:
1.前兩年在網絡上廣為流傳的一個公益視頻中,少年罪犯唐亮,從小在打罵中長大。犯罪起因僅是因為一次在飯館里,遭到競爭對手罵他“丟人”,聯想到這些年被父親辱罵的恥辱,惱羞成怒,回后廚拿了一把斧頭,把對方砍了。
2.上個月,一名17歲男孩小斯高考后自殺,他在遺書中控訴:
考98分要被罵;手機不給買,游戲不給玩,看到QQ在線要被罵;吃飯打嗝要被打;夾菜姿勢不對也要被打······我的尸體,不要埋了,要么燒了,要么扔了,別把我拿回去,心煩!對父母的錯誤教育的積怨得有多深,才足以泯滅一個人的理智和對生命的厭惡!
美國政治家肯尼迪說:一個受了不良教育影響的孩童等于走失了方向。
父母沒有及時給出正確的引導,沒有讓孩子感受到溫暖和愛,他們面對的世界只有迷茫、冰冷和黑暗,甚至會在拳頭和責罵中認為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是件多余的裝飾品,那種感覺是很難堪,很絕望的。
02、家庭教育暴力存在的根源
據中國官方媒體公布的一項由教育和法律界聯合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近三分之二兒童曾經遭受過家庭暴力,有9.2%的人產生過輕生念頭,18.1%的人想離家出走,8.4%的人想和父母打一架,甚至還有6%的孩子埋下了“復仇”的種子。
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發(fā)達的今天,我們倡導素質教育已將近20年,為什么針對未成年人的暴力教育仍然如此廣泛,甚至深受部分家長的推崇?
嬌媽根據相關的資料和生活中見到的現象總結了以下幾種原因:
1.深受傳統(tǒng)教育觀念影響
“打是親,罵是愛”“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等傳統(tǒng)教育理念影響。事實上,已有無數的事例和研究結果表明,單純的“棍棒+粗口”的原始教育,對孩子的身心發(fā)展極其不利。
2.自我情緒管理差,拿孩子發(fā)泄
有些家長自我情緒管理很差,平時在工作中受了氣,或者遇到了挫折,因為無處發(fā)泄,看到孩子有一丁點不順眼,就會瞬間爆發(fā),把所有的氣都撒在孩子身上。
雖然事后會后悔和愧疚,但是因為情緒管理能力差,下次出現相同的情況,仍然會重蹈覆轍。
3.樹立父母的所謂威嚴
很多父母認為威嚴的形象才能讓孩子聽話。這種想法是正確的,可是如果錯誤理解“威嚴”,以嚴肅、不可侵犯的姿態(tài)面向孩子,只會讓孩子恐懼,甚至讓孩子反感而故意挑戰(zhàn)這種所謂的“威嚴”。
真正的家長“威嚴”,是以身作則、言傳身教,這樣才能得到孩子發(fā)自內心的尊重和敬佩。
4.教育上偷懶或不懂得如何教育引導
有些家長在教育理念上是支持“快樂教育”“素質教育”的,可是仍然會在孩子犯錯的時候打孩子。問他為什么,往往得到的答案是“忍不住啊,孩子太不聽話了······”
其實,人的一切憤怒都來源于對自身無能的憤怒。
忍不住打孩子?往往都是因為不會講道理,不知道如何通過正確的方式來引導孩子,說服孩子,所以只能打,試圖通過打罵來向孩子證明“你是錯的”。
可惜,這種方式永遠不會得到孩子心悅誠服的順從。
03、如何做到不打罵孩子?
有些家長可能會提出質疑:誰還沒個脾氣?真的能做到從不打罵孩子?
克魯普斯卡婭說: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
在如何做到不打罵孩子這件事上,家長要時刻進行“自我教育”。
1.時刻提醒自己,要解決問題,不發(fā)泄情緒;
“你再這樣,媽媽就不喜歡你了?!?
“你聽不聽話?。∵@孩子怎么這樣??!”
“你不丟人,我還嫌丟人呢!”
面對孩子出錯,有些家長往往只盯著結果,接著發(fā)泄情緒,而忘記了問題根源和解決問題。
這種教育思維很容易導致自己在結果中情緒失控,進而打罵孩子。
當孩子犯錯時,家長要時刻告訴自己,犯錯本身就是成長的必修課,允許孩子犯錯的權力。在有負面情緒的時候,不要教育孩子,先找個地方自己處理一下情緒,等冷靜之后再和孩子溝通。思考孩子犯錯的原因是什么,幫助他總結經驗,并一起想辦法克服,避免下次出現。
2.“打罵”無法解決問題,影響孩子未來;
天底下的父母,無論以什么教育方式,肯定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走上幸福的道路。在這一點上,家長有必要知道,“打罵”教育是與“幸?!钡缆窛u行漸遠的。
認識一個女孩,她從小在打罵中長大,對于父親,她一直是充滿矛盾的情感——又恨又愛。
她曾發(fā)誓,長大后絕不找父親這種男人,甚至看到和父親長得像的人,她都覺得恐懼和厭惡。
可是奇怪的是,無論她怎么找,在朝夕相處一段時間之后,就會發(fā)現對方有暴力傾向,輕則對她惡語相向,重則拳打腳踢。
龍應臺曾在《家問》中說過,在家暴中長大的孩子彼此具有病態(tài)的吸引力。
而從心理學上來講,這些孩子更有可能是患上“斯德哥爾摩綜合征”?;忌线@種病癥的孩子會對施虐者產生依賴。當她脫離家庭暴力之后,她會在潛意識中去尋找另一個施暴者。更可怕的是,就算她找的那個人從沒有施暴經歷,也會在她病態(tài)的相處模式中激發(fā)施暴因子。
如果這種行為無法得到有效扼制,這些在病態(tài)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將會不可避免地將這種模式代代相傳,貽害無窮。
想清楚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和對孩子的影響,時刻提醒自己斷絕這種病態(tài)模式,想一想孩子的未來,你會克制自己伸向孩子的“手”。
3.孩子犯錯時,一定要給予孩子解釋機會
弗洛伊德說:所有行為都是有動機的。
孩子有時候一些無理取鬧的行為有他自己的邏輯,只是你不清楚這個“病根”,所有就認為孩子“無藥可救”。
舉個例子,《爸爸去哪兒》第三季中林永健看到兒子林大竣拿了多瓶酸奶,瞬間暴怒,認為孩子太貪婪和自私,在責罵一頓后,孩子流著眼淚委屈地解釋,自己拿那么多瓶不是自己喝,是想分給其他小伙伴。
如果父母能夠做到在看到孩子“犯錯”時,給予他解釋的機會,就可以避免一場誤會的責罵或暴打教育,更可以避免自己內心對孩子充滿愧疚而說句“打在孩身,痛在爹娘心”來掩飾。
4.制定家庭規(guī)矩,代替情緒教育
成功的家庭教育從建立良好的家教開始,家教的制定就是家規(guī)。
家長們可以分級羅列,犯了哪些錯誤,就應該接受什么樣的處罰。比如,不好好吃飯睡覺屬于一級錯誤:三天不能喝飲料;偷東西撒謊屬于二級錯誤:當月沒有零花錢并要做某些家務等。
父母可以通過和孩子一起商量制定合理的家規(guī)制度,既可以避免被情緒操控傷害孩子,又可以讓孩子在家規(guī)中養(yǎng)成信守承諾、有擔當的品格。
5.堅持科學懲罰三原則
林格說,在孩子犯錯的情況下,對其進行適當的懲罰是有必要的,但一定要在尊重孩子人格、維護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進行。
所以,我們在懲罰孩子時,一定要遵循這三條原則。
A. 懲罰孩子時要讓孩子明白懲罰的原因
有些家長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往往過于依賴規(guī)則而忘記孩子的立場。很多時候,孩子犯錯時并不清楚自己錯在哪里。家長一定要耐心解釋,在孩子明白之后再對其進行懲罰。不然孩子對家規(guī)只會恐懼和厭惡,不會心甘情愿地遵守。
B. 尊重地懲罰,不要舊事重提,不要人生攻擊
有些家長看到孩子犯了同樣的錯誤,就會產生“恨鐵不成鋼”的情緒,從而念叨“你這傻孩子,上次明明說過,這次又錯了”,這會讓孩子的自尊受到傷害而導致叛逆。
其實孩子重犯舊錯的時候,自己內心已經很不好受了,這時家長保持沉默,往往會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C. 一定要遵循家規(guī)處罰
家規(guī)既然是家長和孩子一起商量制定出來的,彼此就要去遵守,不要隨意改變。
有些家長在孩子犯錯時受不了孩子撒嬌耍賴而降低對孩子的懲罰標準,這其實不利于孩子的人格發(fā)展和樹立家規(guī)的權威,更會讓孩子失去契約精神。
04、打罵是最愚蠢的教育方式
打罵教育其實是最愚蠢的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是人生觀的刻復,別讓孩子以為,暴力是解決一切不妥協事物的唯一方式;更別讓孩子被迫成長為一個冷漠、缺乏同情心甚至有攻擊性的人。
從我們這一代開始,我們要斬斷這種病態(tài)的教育模式,讓孩子脫離粗暴殘酷,在愛和理解之下長大。
心理學家赫爾巴特說:孩子需要愛,特別是當孩子不值得愛的時候。
是的,在孩子令人覺得討厭可恨,一點也不值得愛的那一刻,他更需要愛。
你的一點點理解和體諒,會讓他在黑暗深淵里看到曙光,他會追隨這束光,走向你期待他去走的路……
還可以輸入140字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