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吃飯問題是每個家長都非常關(guān)注的問題,比如孩子不愛吃飯、飯量太小...那么寶寶飯量少愛挑食怎么辦?如何讓孩子愛上吃飯呢?
不知道這個世界上存不存在完全不挑食的孩子,但至少對于很多家長來說,吃飯,真的是一場貫穿每天的戰(zhàn)斗。
我家的兩個孩子從小基本不挑食,他們好像沒有對某些事物有天生的反感和不適應。但在某一個階段,他們也會莫名其妙地對某些食物表示排斥,有些以前吃得好好的食物,突然就不喜歡了,堅決不吃了。尤其是在慢慢長大的過程中,他們接觸到的好吃的東西多了,對于食物就更有了自己的小主意,也會時不時出現(xiàn)挑食的傾向。
其實,孩子挑食的原因很復雜,在之前的文章懷孕時吃什么直接影響寶寶挑食?父母身上還藏著許多孩子挑食的秘密中我也提到過,挑食與母親孕期的身體狀況有關(guān)系,與孩子身體發(fā)育和健康情況相關(guān),但更多的還是取決于后天的家庭養(yǎng)育模式。因此,要想改變孩子挑食,就要先從大人自身開始檢查,審視一下自己平時是如何對待孩子吃飯這件事情的,我們的態(tài)度,我們的引導方式,是不是存在一定問題。
結(jié)合我自己的經(jīng)驗,介紹這樣幾個小方法。大家不妨嘗試下,或許會對改變孩子挑食有些幫助。
1、保證正餐,不讓零食提前占肚子1
有的孩子一到吃正餐時,就嚷嚷著不想吃,或者吃得很少,挑挑揀揀。那原因無外乎有兩個,一是真的不餓,二是著急玩,心不在焉。
先說第一點。既然是正餐,孩子為什么會不餓呢?那一定是正餐之前就有東西填飽了,或是填了個半飽,而且這個東西一定要比正餐更有誘惑力,更好吃,孩子當然就不愿意好好吃飯了。零食,真的是孩子健康飲食的第一殺手。我不主張完全不給孩子吃零食,因為這不現(xiàn)實,關(guān)鍵的是要控制好零食的量和吃的時間。
我的做法是,與孩子做一個約定:平時非節(jié)假日的時候,每周吃一到兩次零食。一般是放學之后剛回到家吃,這個時候孩子在幼兒園吃完了晚飯,等于是飯后吃了點甜食,即便晚上還要在家吃一頓,也是兩個小時以后了,正餐與零食拉開了時間,不影響他吃主食。到了節(jié)假日,比如過年、國慶節(jié)等,可以每天吃一點零食,但量不會太大,而且時間放在上午10點之前,或是下午三四點,與正餐拉開兩個小時以上。我們家的這個約定執(zhí)行了好幾年,孩子也就養(yǎng)成了習慣。有時候他很想吃零食,也會忍不住來對我公關(guān),我就把約定擺出來,孩子思想斗爭一會兒,也就繼續(xù)執(zhí)行約定了。其實,對于孩子零食的控制,是遵循兒童心理學很重要的一個觀點——延時滿足。對于孩子的一些非生存性和情感的需求,不要他一提出,就立刻滿足,而是要延時滿足他,讓他學會等待,甚至是放棄,以及重新選擇。吃零食、買玩具,都應該經(jīng)常做到延時滿足,這對于孩子的自控力是非常好的鍛煉。
再說說孩子著急玩而影響吃飯的問題。我的做法是,如果孩子執(zhí)意不愿放棄手中的游戲和玩具,那就尊重他,讓他玩夠了。同時告訴孩子,飯給他留著,如果餓了,就加熱給他吃,但不會因此給他重新做或是用零食代替,他可以暫時不吃,但只要吃,還是這些飯和菜。
不要用強制性的態(tài)度和做法,以免孩子對吃飯產(chǎn)生反感2
一到孩子吃飯的時間,很多大人就忍不住吼叫,或是在飯桌上不停地催促、嘮叨。孩子呢,要么繼續(xù)我行我素,全當耳旁風,要么和大人頂嘴,飯桌上就開始了一場對抗。我有時候也會忍不住在飯桌上嘮叨孩子,讓他多吃蔬菜,讓他不要把米粒掉在桌上,但每當看到孩子有些反感的神情,我就意識到,孩子又覺得大人是在干預他了,我們利用權(quán)威給他指明方向,施加壓力,而孩子即便聽從了,也未必是真的心甘情愿。因此,我常告誡自己,在飯桌上盡量管住自己的嘴,不去指責孩子,避免在飯桌上長篇大論地講道理;而是盡量讓吃飯這件事變得自然,讓孩子感覺到與家人共同進餐的快樂氛圍。在好的氛圍中,有時候孩子會不知不覺地吃了很多飯菜。
客觀告訴孩子關(guān)于“吃”的真相3
《寶寶生活基本功》是我兒子一直非常喜歡的一套繪本,其中一本就講到吃飯的問題,我很受啟發(fā)。每次孩子想挑食的時候,我就會借用書中的道理講給孩子:每個人都有愛吃的東西,也有不愛吃的東西,這很正常;但為了健康,那些不愛吃的東西,我們也要適當吃一些,營養(yǎng)全面,才能成為一個健康的寶寶。
是的,在給孩子講任何道理的時候,一定要實事求是,而不要為了達到目的,只說那些利于我們講道理的部分,而刻意回避那些可能會讓孩子“鉆空子”的部分。對于“吃”這件事,我們所有人都知道的真相是,這個世界上一定有我們非常喜歡的食物,也有我們不喜歡甚至是討厭的食物。我們要大膽向孩子承認這一點,同時要大膽地和孩子討論那些他不愛吃的東西,以及我們該如何面對那些不愛吃的食物——寶貝,你不愛吃這個,這可以理解,媽媽建議你嘗一點,因為你的身體需要它,只要吃一點點,就是勝利哦。
巧用歌謠、繪本和形象的比喻4
對于小一些的寶寶,講道理是派不上用場的,這就需要我們用小寶寶喜歡、熟悉的內(nèi)容來引導他愛上吃飯。我家老二現(xiàn)在一歲半,我用過這樣三個辦法。
一是在吃飯的時候提起他看過的關(guān)于吃飯的繪本。有一本低齡寶寶的繪本《小湯勺》,是告訴孩子應該學會用勺子吃飯,我家寶寶剛剛開始學用勺子的時候,我就在她吃飯的時候向她復述書里的故事,孩子一聽,就會模仿書中的小兔子,嘗試使用勺子。
二是吃飯的時候念歌謠。有時候?qū)殞毘燥埡懿粚P?,我就會給她念歌謠。有時念她熟悉的歌謠,有時就是我自己臨時編的,和吃飯相關(guān)的,其實就是簡單的幾句,一直重復,孩子聽了覺得很新奇,邊吃邊聽,不知不覺就把飯菜吃完了。我建議大家都可以自己隨意地編歌謠,根據(jù)孩子當時吃飯的情況編內(nèi)容,不僅孩子覺得好玩,大人也不會因為喂飯而無聊煩躁,比如我就隨口編過,“好寶寶,吃飯飯,飯菜香,吃光光”“一個小寶寶,坐在小桌旁,舀起一勺湯,輕輕吹吹涼”。
第三個辦法是,用一些形象的、擬人化的說法來形容食物,增強寶寶吃飯的興趣。這個方法對于1歲到六七歲的孩子都適用。老二吃面條時,有時會把里面的青菜挑出來,我會對她說,“蔬菜和面條是一家人哦,一個是哥哥,一個是妹妹,不能分離哦,我們要把他們一起吃掉?!崩洗蟛粣鄢郧鄄?,覺得粗纖維的菜很難嚼爛,我對他說,“你有沒有覺得這個芹菜很像大樹的莖?你現(xiàn)在都能吃掉大樹了,真牛啊。”兒子不愛吃湯里的小蝦米,我會說,“將來想學游泳嗎?吃一點小蝦米,將來就能像小魚小蝦一樣靈活地在水里游來游去。”
先吃光指定的飯菜,然后可以要第二份,吃自己愛吃的東西5
對于大一些的孩子,就可以用“完成任務即可擁有特權(quán)”的辦法。我家老大平常用分餐盤,每個小格里放一樣菜,孩子吃了哪些、吃了多少量,可以一目了然。我通常是每一樣菜都會放適量到小格里,讓孩子吃到當天所有的菜肴;每次讓他先把餐盤里所有的飯菜都吃完,然后就可以要第二份,這第二份是特權(quán),也就是孩子可以只夾自己想吃的菜。
其實,對于吃飯這件事,我們不用過于糾結(jié),只要孩子不是過于挑食,我們只需耐心地引導、等待。尤其對于小寶寶來說,更需要耐心,不要急于給孩子扣上挑食的帽子。有專家認為,出于天生的自我保護機能,為了避免一些新的食物對自身的傷害,很多小寶寶會拒絕一些新的食物或者緩慢、少量地去接受一些新的食物。這是一個相對長的過程。有的孩子在家吃飯成問題,但上了幼兒園以后,就會突然變得很積極,也不再挑食。
有一句話說得好,小孩吃飯是貓一天狗一天。我真是深有體會。很少有365天永遠胃口好、飯量好的孩子,即便是那些一向吃飯不錯的孩子,也會時不時地挑揀,或是飯量下降;以前愛吃的某些菜,突然有一天就不愛吃了,真是陰晴不定。我們要坦然接受這樣的周期性變化。
當然,如果孩子胃口過于好,那要警惕肥胖的傾向,控制好孩子的飲食。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