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母嬰健康>寶寶護理>寶寶呵護>哪些父母是孩子將來叛逆的源頭?

哪些父母是孩子將來叛逆的源頭?

2020年05月08日 11:13閱讀次數(shù):234
哪些父母是孩子將來叛逆的源頭?這兩天,刷到了一則讓人驚掉下巴的微博:杭州一名11歲男孩離家出走兩天兩夜,他家長卻對民警說:“不用著急去找,給他個教訓(xùn)!”

哪些父母是孩子將來叛逆的源頭?這兩天,刷到了一則讓人驚掉下巴的微博:杭州一名11歲男孩離家出走兩天兩夜,他家長卻對民警說:“不用著急去找,給他個教訓(xùn)!”

原來,男孩因為做作業(yè)拖拉被父母責(zé)罵,一怒之下離家出走了。

孩子失蹤2天,家長卻不著急,該吃吃該睡睡。完全沒想過孩子一個人在外面會不會冷,會不會餓,會不會遇到危險,帶的錢夠不夠。

甚至還在民警緊張尋找時,勸人家別著急。這究竟是什么神仙父母?與其說心太大,不如說心太狠。

完全不把孩子的安危放在心上,也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只想著給他教訓(xùn)好讓他聽話服從。

有這樣的父母,難怪男孩會多次離家出走。他對父母,怕是已經(jīng)絕望了吧。

有網(wǎng)友說:孩子也是有心的,這樣管教孩子,孩子怎么可能變好。是啊,沒有無緣無故就愛叛逆的孩子,有的只是被傷透的心。

教育專家李玫瑾說: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成的。孩子的每種行為或心理問題,一定是和父母的行為有關(guān),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guān)。

以下3種父母養(yǎng)出來的孩子,會更容易叛逆。

01嚴厲要求高的父母

據(jù)《中國青少年健康人格調(diào)研報告2016》顯示:超過80%的小學(xué)生存在考試焦慮,他們主要擔(dān)心自己考不好招致家長的打罵。

電視劇《孩奴》里,胡可飾演的母親盧麗是一位虎媽。她平日里對兒子歡歡管教非常嚴厲,容不得他出半點錯誤,尤其是在學(xué)習(xí)上。

比如:歡歡因拉肚子沒考好,她就訓(xùn)斥他,并將那張低分考卷裝在相框里,擺在歡歡的桌上,提醒他他所犯下的錯誤。

歡歡因壓力大,考砸了新生摸底考試,她就毫不留情的將歡歡罵到崩潰大哭。

長期生活在高壓之下,歡歡最終受不了,害怕面對媽媽的指責(zé)和高期望,離家出走了。

很多父母認為,對孩子嚴厲是為了他好,孩子以后會明白。但他們不知,孩子的感知能力很強,解讀能力卻很弱。

父母過于嚴厲,只會讓孩子覺得,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如果達不到要求,自己就不值得被愛,就要接受懲罰。

這種感知,會讓孩子心生恐懼,嚴重缺乏安全感。只能通過降低自尊水平,逼迫自己達到要求,來迎合討好父母,以獲得心理安慰。

可孩子不斷成長,自我意識也漸漸成熟,越來越需要父母的認可和欣賞。而嚴厲型的父母,恰恰不能給予這些。所以,在內(nèi)心激烈的沖突下,孩子就容易變得叛逆。

他心里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但他偏要對著干。

心理學(xué)家阿德勒說,所有孩子天生都具有追求卓越的內(nèi)在動機。允許孩子失誤,寬容對待孩子,他反而能成長得更健康。

02以愛之名控制的父母 想學(xué)畫畫,父母認為沒前途,勸孩子學(xué)奧數(shù); 想穿喜歡的衣服,父母認為太花哨,不許穿; 想讀文科,父母說工作不好找,讀理科才好; ……

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喜好,不允許孩子自己做選擇。這類父母總把“你聽我的,我是為了你好”掛在嘴邊。

看似出于好心,實則用愛做綁架,要孩子像個提線木偶,按照父母的指示行動。這種行為,其實就是把孩子往“造反”上逼。

曾在知乎上,看到一個網(wǎng)友講述她心酸的成長經(jīng)歷:她有一個控制欲很強的母親,雖然從小衣食無憂,卻從未給過她自由。

上大學(xué)之前,她沒交過一個朋友,沒穿過一件自己喜歡的衣服,只因母親認為那是浪費學(xué)習(xí)時間。

周末和假期都被那些“有用的”興趣班填滿,從來不管她喜不喜歡。除了除夕夜,其他時間不能看電視,如果偷偷看,就會被痛打一頓……

在這樣窒息的控制下,網(wǎng)友終于反了。

她特意考離家很遠的大學(xué),做很多母親不允許的事,干母親不支持的工作,和母親討厭的男性談戀愛……

嚴控之下,叛逆也許來得晚,卻不會缺席。簡·尼爾森曾在《正面管教》一書中提到:父母過度控制,會招致孩子的反叛或抗拒。

愛控制的父母,很少把孩子當(dāng)獨立個體來尊重,和孩子間也往往缺乏邊界感。

可孩子漸漸長大,他的成人感越來越強。這種沒有自由,不被尊重,心理邊界被反復(fù)侵犯的體驗,會阻礙他成人感的形成。

所以,孩子會產(chǎn)生嚴重的叛逆心理,拼命和父母對著干,以此來表現(xiàn)自己的成人感,證明自己的獨立和實力。

方文山曾說,擁有選擇權(quán)的人生,才是幸福的。將命運的舵放到孩子手中,才能激發(fā)出他蓬勃的生命力,勇敢成長。

03喜歡打擊孩子的父母

在綜藝《朋友請聽好》里,有一期易烊千璽讀到了這么一封來信:

“不知道該如何好好和媽媽相處,我跟她很難溝通,從小被打擊自信,現(xiàn)在和她相處就渾身不自在,一被她說就有非常過度的應(yīng)激反應(yīng)?!?

針對被父母打擊這件事,幾位嘉賓各自發(fā)表了看法。最后,還是易烊千璽扎心的總結(jié):朋友間說重話,大家會覺得無所謂,反而最親的人說的話,會往心里去。

越是親近的人的打擊否定,越能摧毀一個孩子的心靈。

記得我小時候,父親總愛打擊我。一件事還沒做,就說我肯定做不好;考試進步了十多名,卻嘲諷我這點進步有什么值得驕傲的……

這一度讓我很抑郁,等到了高中,我開始叛逆不聽話,總和他對著干。

心理學(xué)上有個效應(yīng),叫皮格馬利翁效應(yīng)。指的是通過積極或者消極的心理期望,潛移默化影響孩子未來的成長。

父母對孩子積極的暗示或鼓勵越多,孩子就發(fā)展得越好。反之,就會變得消極。

孩子會認為:反正我什么都做不好,那我干脆不做了。甚至,孩子還會想,既然你認為我不好,我就壞給你看。

這種長期被打擊的孩子,心中很難建立自信心和自我認同感。一個連自己都不認同的人,又怎會認同別人?

所以,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叛逆情緒只會越來越嚴重。多多鼓勵孩子,接納孩子的不完美,孩子才可能在愛中變得越來越好。

04愛和自由,孩子成長的主旋律

格蘭特·霍爾沃森在《成功、動機與目標》一書中說:孩子渴望在歸屬感中獲得幸福,在新事物中獲得成長,在自由選擇中獲得內(nèi)在動力。

孩子本身,就有著向上的動力。若不是父母無意間使用了錯誤的教育方式,孩子也不會自甘墮落,叛逆不羈。

作為父母,我們只是孩子的指路人,而不是孩子的主人。孩子需要的也不是命令、束縛和冷漠,而是放手、尊重、信任、關(guān)愛、陪伴……

曾看過一個親子教育短片《尊重孩子》,里面有幾段話,讓人印象特別深刻?!拔ㄓ凶尯⒆影l(fā)揮她的自決力,才能保有她的那份愛與甜美。”

“找出他的志向是什么,看他對什么東西感興趣,讓他去做。如果你不干擾他的意愿,他會愿意去做的?!?

“(尊重和放手)不代表我們要讓他們變成野孩子,小孩需要一些控制,他們也需要父母給予指示。如果沒有得到指示,他會以為你不關(guān)心?!?

我們愛孩子,既要給他自由成長的空間,又要隨時關(guān)注他的成長,并適時給出指導(dǎo)。

就像詩人泰戈爾寫的:

讓我的愛

像陽光一樣包圍著你

而又給你

光輝燦爛的自由

育兒也是育己,我們唯有先改變自己,完善自己的教育方式,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長,孩子才能獲得來自父母最肥沃的養(yǎng)分。


網(wǎng)友評論

還可以輸入140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