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繪本童話故事寓言故事睡前故事成語故事書籍
  • 請君入甕的故事
    請君入甕的故事

    請君入甕的故事 唐朝女皇武則天,為了鎮(zhèn)壓反對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兩個最為狠毒,一個叫周興,一個叫來俊臣。他們利用誣陷、控告和慘無人道的刑法,殺害了許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則天手里,內(nèi)容竟是告發(fā)周興與人聯(lián)絡(luò)謀反。武則天大怒,責令來俊臣嚴查此事。來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興是個狡猾奸詐之徒,僅憑一封告密信,是無法讓他說實話的;可萬一查不出結(jié)果,太后怪罪下來,我來俊臣也擔待不起呀。這可怎么辦呢?苦苦思索半天,終于想出一條妙計。 他準備了一桌豐盛的酒席,把周興請到自己家里。兩個人你勸我喝,邊喝邊聊。酒過三巡,來俊臣嘆口氣說:“兄弟我平日辦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認罪,不知老兄有何辦法?”周興得意地說:“這還不好辦!”說著端起酒杯抿了一口。來俊臣立刻裝出很懇切的樣子說:“哦,請快快指教?!敝芘d陰笑著說:“你找一個大甕,

    標簽:成語故事
  • 自慚形穢的成語故事
    自慚形穢的成語故事

    自慚形穢的成語故事 晉代有一位知名人士叫做衛(wèi)玠,他五官端正,相貌不凡,有一種特別的姿態(tài)和風采,從年幼說話、走路、待人接物便與一般孩子不同,人人見了都很喜愛。 有一天,母親在給他梳頭的時候說:“你是衛(wèi)國第一美男子,隨時都應該注意自己的儀態(tài)舉止?!? 衛(wèi)玠驚愕地看著母親,“我真的是衛(wèi)國第一美男子?” 母親說:“你信的話,你出去問問其他人?!? 于是,衛(wèi)玠就跑出了家門去問問別人的看法。當我剛剛出現(xiàn)在自家門口之時,門外過路之人便聚了攏來,他們水一樣圍住我,口中不斷大叫“玉人”、“玉人”。衛(wèi)玠問侍衛(wèi)何為“玉人”,侍衛(wèi)說“玉人”就是用玉雕刻的人,說明你就是天下第一美男子。當衛(wèi)玠走上街時,眾人看到后都立即駐足,男人們都發(fā)自出于內(nèi)心的感嘆,女人們更是發(fā)出“如果能嫁給此人此生無憾”的感嘆。 衛(wèi)玠的舅舅是王濟,是朝廷的驃騎將軍,長的也很

    標簽:成語故事
  • 程門立雪的典故的成語故事
    程門立雪的典故的成語故事

    程門立雪的典故的成語故事 遠在北宋時期,福建將東縣有個叫楊時的進士,他特別喜好鉆研學問,到處尋師訪友,曾就學于洛陽著名學者程顥門下。程顥死后,又將楊時推薦到其弟程頤門下,在洛陽伊川所建的伊川書院中求學。 楊時那時已四十多歲,學問也相當高,但他仍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尊師敬友,深得程頤的喜愛,被程頤視為得意門生,得其真?zhèn)鳌? 一天,楊時同一起學習的游酢向程頤請求學問,卻不巧趕上老師正在屋中打盹兒。楊時便勸告游酢不要驚醒老師,于是兩人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一會兒,天飄起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游酢卻還立在雪中,游酢實在凍的受不了,幾次想叫醒程頤,都被楊時阻攔住了。 直到程頤一覺醒來,才赫然發(fā)現(xiàn)門外的兩個雪人!從此,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楊時,楊時不負重望,終于學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 之后,楊時回到南方傳播程氏理學,且形成獨家

  • 抱殘守缺的成語故事
    抱殘守缺的成語故事

    抱殘守缺的故事 西漢時,有一個叫劉歆的人,字子駿,是著名學者劉向的兒子,曾拜為黃門郎(內(nèi)廷侍從官)。后來與劉向共同掌管??焙驼淼浼?,進行學術(shù)研究。在??惫ぷ髦?,他閱讀了不少秘藏的古籍,發(fā)現(xiàn)了一本古文《春秋左氏傳》,愛不釋手。經(jīng)過研究,劉歆認為,《左傳》是一本珍貴的文獻資料,便建議為《左傳》等古籍建立學官。漢哀帝(劉欣)知道此事后,就命劉歆與五經(jīng)博士講論《左傳》等一批古書的義理。但諸博士既不同意為《左傳》等建立學官,又不肯討論研究此事。劉歆對眾博士的這種態(tài)度很氣憤,給管博士的太常寫了一封公文,對此提出了批評和抗議。 劉歆的信中寫到:這些博士不學無術(shù),孤陋寡聞,懷著害怕別人識破他們的私意,沒有服從真理的公心,所以抱殘守缺,因循守舊,而不肯探求新的學問。由于劉歆的信言詞痛切,引起了博士們的怨恨并因此遭受到了誹謗。后來,劉歆自請到地方做了個小官。 根據(jù)這

  • 管鮑之交的成語故事
    管鮑之交的成語故事

    管鮑之交的故事 從前,齊國有一對很要好的朋友,一個叫管仲,另外一個叫鮑叔牙。年輕的時候,管仲家里很窮,又要奉養(yǎng)母親,鮑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資做生意。做生意的時候,因為管仲沒有錢,所以本錢幾乎都是鮑叔牙拿出來投資的,可是,當賺了錢以后,管仲卻拿的比鮑叔牙還多,鮑叔牙的仆人看了就說:“這個管仲真奇怪,本錢拿的比我們主人少,分錢的時候卻拿的比我們主人還多!”鮑叔牙卻對仆人說:“不可以這么說!管仲家里窮又要奉養(yǎng)母親,多拿一點沒有關(guān)系的。”有一次,管仲和鮑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進攻的時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大家就罵管仲說:“管仲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鮑叔牙馬上替管仲說話:“你們誤會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著他的命去照顧老母親呀!”管仲聽到之后說:“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鮑叔牙呀!”后來,齊國的國王死掉了,大王子諸當上了國王,諸每天吃喝玩樂不做事,鮑叔牙預感齊國一定會發(fā)生

  • 敝帚自珍的成語故事
    敝帚自珍的成語故事

    敝帚自珍的故事 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開明君主。他待人敦厚,誠懇尚信,在軍事上有謀略,禁止虜掠,爭取民心?!氨种阕哉洹边@個成語,就出自他在都城洛陽所下的一道詔書,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他在這方面的風格。 公元25年,劉秀經(jīng)過多年征戰(zhàn),建立起自己的統(tǒng)治政權(quán),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在這個時候,各地還有許多豪強割據(jù)一方,稱王稱霸。其中,一個叫公孫述的,就依仗著四川險要地勢,在這里自立為帝,國號“成家”。隨著全國的逐漸統(tǒng)一,光武帝數(shù)次遣使前去勸公孫述歸順東漢,但公孫述怒而不從。 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東漢朝廷派兵征討,被述所拒。 次年,劉秀又命大司馬吳漢前去討伐公孫述。吳漢,字子顏,南陽人,是東漢中興名將,武威將軍劉禹為其副將。 面對東漢的強大攻勢,公孫述調(diào)兵遣將進行抵擋,但節(jié)節(jié)敗退,吳漢連戰(zhàn)連勝,逼近成都。此后,

  • 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的成語故事
    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的成語故事

    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的成語故事 出處《論語·顏淵》 子夏曰:“……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 釋義“四?!敝柑煜拢珖?。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樣。 故事孔子的弟子司馬牛,有一次向孔于請教怎樣做君子??鬃訉λf:“君子不憂愁,不害怕。”司馬牛不懂這話的意思,問道:“不憂愁,不害怕,就叫做君子了嗎?”孔子說:“君子經(jīng)常反省自己;所以內(nèi)心毫無愧疚,還有什么可憂愁、可害怕的呢?”司馬牛告辭孔子后,見到了他的師兄子夏。他憂愁他說:“人家都有兄弟,多快樂呀,唯獨我沒有?!弊酉穆犃税参克f:“我聽說過:“一個人死與生,要聽從命運的安排,富貴則是由天來安排的?!訉ぷ髦斏髡J真,不出差錯;和人交往態(tài)度恭謹而合乎禮節(jié)。那么普天之下到處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擔憂沒有兄弟呢?” 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的成語故

  • 兩袖清風的成語故事
    兩袖清風的成語故事

    兩袖清風的故事 于謙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詩人。他曾先后擔任過監(jiān)察御史、巡撫、兵部尚書等職。于謙作風廉潔,為人耿直。于謙生活的那個時代,朝政腐敗,貪污成風,賄賂公行。當時各地官僚進京朝見皇帝,都要從本地老百姓那里搜刮許多的土特產(chǎn)品,諸如絹帕、蘑菇、 線香等獻給皇上和朝中權(quán)貴。 明朝正統(tǒng)年間,宦官王振以權(quán)謀私,每逢朝會,各地官僚為了討好他,多獻以珠寶白銀,巡撫于謙每次進京奏事,總是不帶任何禮品。他的同僚勸他說:“你雖然不獻金寶、攀求權(quán)貴,也應該帶一些著名的土特產(chǎn)如線香、蘑菇、手帕等物,送點人情呀!”于謙笑著 舉起兩袖風趣地說:“帶有清風!”以示對那些阿諛奉承之貪官的嘲弄。兩袖清風的成語從此便流傳下來。 古人穿的衣服,沒有有口袋。平民百姓的衣襟向右掩,在腰間束帶,隋身攜帶的散碎東西可揣在懷里。官員則穿長衫,袖子特別寬大,便于放些

  • 摧枯拉朽的成語故事
    摧枯拉朽的成語故事

    摧枯拉朽的成語故事 公元318年,瑯邪王司馬睿在王導、王敦堂兄弟的支持和擁護下,建立東晉政權(quán)。王敦也因此而升任大將軍、荊州牧。后來,由于晉元帝司馬睿抑制王氏勢力,王敦打算起兵反對朝廷。 王敦在武昌起兵出發(fā)前,勸說安南將軍、梁州刺史甘卓一起舉兵東下,甘卓答應了。但到出發(fā)那天,王敦已登上戰(zhàn)船,甘卓卻沒有到,只是派了一名參軍來到武昌,勸說王敦不要反叛朝廷。王敦聽了非常吃驚,說:“甘將軍沒有明白我上次和他談的意思。我只是去消除皇上周圍的壞人,沒有它意。如果事情成功,我一定高封甘將軍,請你轉(zhuǎn)告甘將軍?!眳④娀胤A甘卓后,甘卓仍然拿不定主意。也有謀士向他獻計, 不妨答應王敦一起舉兵,待他東下后再討伐他。但甘卓怕將來說不清楚,還是不同意。 當時,湘州刺史司馬承堅決反對王敦反叛朝廷。他得知王敦舉兵東下,便派主簿鄧騫前往襄陽,希望甘卓忠于朝廷,討伐王敦。甘卓的參軍

  • 愚人熬湯的成語故事
    愚人熬湯的成語故事

    愚人熬湯的故事 古時候有一個人,在家里熬一鍋菜湯。熬得差不多了,他想試試咸淡是否合適,就用一把木勺舀了一勺湯出來嘗。這人喝了一口,覺得很淡,就隨手把裝著剩湯的木勺放到一邊,抓了一把鹽撒到鍋里。這時,鍋里的湯已經(jīng)加上鹽了,而木勺里的湯還是原來的湯,他也不重新舀上一勺,又拿起原來的那勺湯來嘗。嘗過以后,他奇怪地摸了摸腦袋,又皺了皺眉頭,自言自語地說: 咦,明明加過鹽了,這鍋湯為什么還是這么淡呢? 于是這個人又抓了一把鹽放進鍋里,仍舊還是去嘗勺里的湯。勺里的湯自然還是淡的,他就以為鹽還是不夠,于是又往鍋里拼命加鹽。就這樣,木勺里的湯始終沒有更換過,他也重復著嘗一口湯、往鍋里加一把鹽的過程。一罐鹽經(jīng)他這么一折騰,已經(jīng)見了底了,可他還撓著頭皮,百思不得其解地想:今天真是活見鬼了,為什么鹽都快要加完了,鍋里的湯卻還是咸不起來呢? 愚人熬湯的寓意

    標簽:成語故事
  • 老馬識途的成語故事
    老馬識途的成語故事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齊恒公率軍出征,卻在途中因大霧迷失方向,找不到出路,靠一匹老馬才能平安回國。從此,齊國上下對這匹識途老馬倍加寵愛,漸漸地,老馬迷失了自我。它常這樣想,原來我有如此異能,我可是匹寶馬啊!老馬陷入了自我陶醉中。 過了一個月,齊恒公再次出征,為了防止迷路,齊恒公又帶上了這匹老馬。老馬得意極了,把頭抬得高高的,連正眼也不瞧那些戰(zhàn)馬一眼。不出齊恒公所料,途中又遇大霧,只好就地扎營。因大霧久久不散,糧食也吃完了,齊恒公只好率人回城取糧,又把老馬牽了出來,讓它帶路。老馬心想:我有異能,肯定能帶大王回去。于是,老馬隨便選擇了一條路,揚蹄前行,不料走了幾個時辰,卻發(fā)現(xiàn)是條死路。齊恒公怒極之下,一刀殺了老馬。原來老馬太驕傲,沒有在沿途做下標記,因此迷了路。 老馬剛醒悟,已是含淚于九泉之下了。

    標簽:成語故事
  • 摩肩接踵的成語故事
    摩肩接踵的成語故事

    摩肩接踵的故事 晏嬰是齊國有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身材矮小,但是頭腦敏捷,非常機智。 有一次,晏嬰出使楚國。楚王想侮辱他,就按他的身材高度在大門旁邊開了個小門,叫他鉆進去。晏嬰說:“出使狗國的人,才從狗洞進去。我是出使楚國,請問楚國是個狗國嗎?如果楚國是個人國,就應當請我從城門出入。”楚王聽說了這番話,只好讓大開城門請他進來。 楚王見到晏嬰又說:“你們齊國大概是沒有人吧?怎么派你這么個矮小的人來呢?”晏嬰說:“我們齊國首都臨淄有三百條街道,人多得把衣袖一展開就把太陽都遮蔽了,揮灑的汗如同下雨一般,走在路上要肩靠著肩,腳碰著腳,怎么沒有人呢(原文是‘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蔭,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楚王又問“那么為什么把你派到這里來呢?”晏嬰回答說:“我們齊國派使臣,有個規(guī)矩:上等的使臣派到上等國;下等的使臣派到下等國。我是個下等使臣

  • 先發(fā)制人的成語故事
    先發(fā)制人的成語故事

    先發(fā)制人的成語故事 秦始皇是我國的第一個皇帝,可他只當了十二年的皇帝就死了,把皇位傳給了二兒子胡亥,也就是秦二世。秦二世當了皇帝,和他的老爹一樣橫征暴斂,老百姓的生活很困難。大家再也活不下去了,公元前209年,陳勝和吳廣率先在大澤鄉(xiāng)造反,天下群雄紛紛響應。 項梁他們家在戰(zhàn)國時世代擔任楚國的將軍,他和他的侄子項羽都是有雄心的人,也想爭奪天下。起兵前,他找來了素有賢德之名的會稽代理太守殷通,說:“陳勝他們在長江以西都造反了,現(xiàn)在是上天要滅秦的時候了。我覺得,先下手的話可以迅速地制服敵人,要是下手晚了,只能等著被敵人制服了。(原文是:‘先發(fā)制人,后發(fā)制于人。’)”殷通是個讀書人,哪知其中的深淺,當場贊嘆道:“聽說您出身楚國的將軍世家,起兵的事兒就一切聽您做主了?!表椓鹤屢笸ㄕ襾砹隧椨?,項羽佩戴著寶劍進了屋,殷通連忙起身相迎,結(jié)果被項羽一劍割下了腦袋,一命嗚呼了??蓱z

  • 一鼓作氣的成語故事
    一鼓作氣的成語故事

    一鼓作氣的故事 據(jù)《左傳》載,這次魯國的勝利,與曹劌[guì]的精明策劃有很大關(guān)系。 曹劌既非武將,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齊國發(fā)兵來犯,魯莊公準備抵抗,便主動要求面見莊公。他的親友鄰人勸他:“國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著,你何必瞎操心?”曹劌說:“那些大官目光短淺,不會有深謀遠見?!? 曹劌見了莊公,首先提出:取信于民,是戰(zhàn)前重要的政治準備,也是獲勝的保證。并要求作戰(zhàn)時允許他一起去,于是莊公便叫他同車出發(fā)。在長勺的地方,齊、魯兩軍相遇。雙方列成陣勢,戰(zhàn)斗即將開始。只見齊軍大擂戰(zhàn)鼓,準備進兵。莊公也準備擂鼓迎擊。曹劌阻止道:“等一等?!饼R軍見魯軍沒有反應,又擂了一通鼓。這樣齊軍擂鼓三通,魯軍總是按兵不動。直到齊軍三通鼓罷,曹劌才說:“現(xiàn)在可以進兵了!”魯軍戰(zhàn)鼓一響,下令沖殺,士兵們一聲吶喊,直撲敵陣,猛不可當。齊軍大敗,狼狽而逃。

  • 小心翼翼的成語故事
    小心翼翼的成語故事

    小心翼翼的成語故事 出處:《詩經(jīng)·大雅·大明》 釋義:形容舉動十分謹慎,一點不敢疏忽。 故事:宋朝時有個很有學問的人,名叫賈黃中,他五歲起跟父親讀書。 由于父親的嚴格要求,賈黃中十五歲就考中進士,當了校書郎。賈黃中為官清廉正直。他在任宣州大守時,有一年鬧災荒,百姓餓死不少。賈黃中就用自家的米做飯,救活了幾千人。他在金陵任職的時候,發(fā)現(xiàn)府庫內(nèi)藏有幾十匣金銀寶貝,價值連城,馬上清理上報朝廷。 宋大宗十分高興,夸獎他說,若不是他廉潔奉公,這些前朝的寶貝一定會丟失;此外還特地召見了賈黃中的母親,贊揚她教子有功,可以比作孟子的母親。 但是,賈黃中辦事過分認真、慎重,遇到大事往往不能當機立斷。后來他被派往外地任職,在向太宗辭行時,太宗告誡他說:“做事恭謙,小心謹慎,不論是做君的還是做臣的都應

  • 愿者上鉤的成語故事
    愿者上鉤的成語故事

    愿者上鉤的成語故事 商紂王在位期間,有個人名叫姜尚,字子牙。他飽讀詩書,滿腹經(jīng)綸,精通兵法戰(zhàn)略,胸懷壯志凌云。他曾去殷商都城朝歌求做官沒 成功。 姜子牙聽說西伯侯姬昌招賢納士、廣施仁政,年逾七旬的他便千里 迢迢來到西歧。到達西歧后,他沒有前去毛遂自薦,而是輾轉(zhuǎn)來到渭水 北岸住下。此后,他每天在渭水垂釣,等待姬昌的到來。 姜子牙釣魚的方法很奇特:魚竿短,魚線長,用直鉤,沒魚懼,釣 竿不放進水里,離水面有三尺高。他一邊釣魚一邊自言自語:“太公釣 魚,愿者上鉤?!? 一個叫武吉的樵夫來到河邊,看到姜子牙用不掛魚餌的直魚鉤在水面上釣魚,便對他說:“像您這樣釣魚,就是一百年也釣不到一條魚。” 姜子牙說:“你不知道個中緣由,我不是為了釣到魚,而是為了釣王 與侯。” 后來,他果然釣到了周文王姬昌。姬昌興周伐紂,迫切需要招攬人才,他斷定年逾古稀的姜子牙是棟梁之才。

  • 身無長物的成語故事
    身無長物的成語故事

    身無長物的故事 東晉時期,有一個叫王恭的人,做過將軍、刺史等高官,還擔任過太子的老師。但是,他的家境并不十分富裕,生活也相當儉樸。 有一次,王恭跟隨父親到了會稽(kuàijī,今浙江紹興),因為那里盛產(chǎn)竹子,所以回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時帶了一領(lǐng)精美的竹席。 回到建康后,一個叫王忱的朋友去看望他。王忱見他坐的那領(lǐng)竹席既舒適又美觀,心里非常喜歡,便對王恭說:你從盛產(chǎn)竹子的地方回來,這樣的好席子一定帶了不少吧?是不是可以送給我一領(lǐng)呢?王恭笑笑,便答應了他。 王忱走了以后,王恭便讓人把竹席給王忱送了過去。因為僅有的一張竹席已經(jīng)送給了王忱,所以王恭讀書、吃飯只好坐在草墊子上。 王忱知道這個情況以后,十分吃驚,他找到王恭,非常抱歉地對他說:我還以為你有好幾領(lǐng)這樣的席子呢,所以才開口向你要的,沒想到你只有一領(lǐng)。王恭笑了笑,說:看來你還不

  • 坐立不安的成語故事
    坐立不安的成語故事

    坐立不安的成語故事 明·施耐奄《水滸傳》第四十回:“哥哥吃官司,兄弟坐立不安,又無路可救?!? 坐立不安,成語,坐著也不是,站著也不是。 形容心情緊張,情緒不安。 坐立不安的成語故事材料 【注音】zuò lì bù ān 【解釋】坐著也不是,站著也不是。形容心情緊張,情緒不安。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四十回:“自從哥哥吃官事,兄弟坐立不安,又無路可救。”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人的情緒 【近義詞】坐不安席、坐臥不安、 坐立不安的成語故事點評 明·施耐奄《水滸傳》第四十回:“哥哥吃官司,兄弟坐立不安,又無路可救?!弊⒉话驳某烧Z意思:坐著也不是,站著也不是。形容心情非常緊張,焦躁的樣子。

  • 招搖過市的成語故事
    招搖過市的成語故事

    招搖過市的故事 春秋時期,孔子曾做過魯國大司寇,因與當權(quán)者意見不合而被疏遠。于是,孔子領(lǐng)著他的弟子來到衛(wèi)國,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 當時,衛(wèi)國的國君衛(wèi)靈公很熱情地接待了孔子。衛(wèi)靈公的夫人叫南子,很得衛(wèi)靈公的寵信。她對孔子很好奇,傳話給孔子說:“天下各方的君子,想要和我們國君交朋友的,都會來見見我,這次我想見你?!笨鬃颖静幌肴ィ扇绻蝗サ脑?,得罪了南子,可能會影響自己治國策略的推廣。沒辦法,孔子只好去拜見她,走個過場,敷衍了事。入宮見南子時,他隔著帷帳向北行了個禮,就匆匆離去了。直性子的學生子路對此事不高興,埋怨老師不該去見這樣的女人,孔子急得發(fā)誓說:“我如果有什么不對的話,老天厭棄我吧!老天厭棄我吧!” 過了幾天,衛(wèi)靈公和南子坐了一輛車,并讓孔子也坐了輛車跟在后面,招搖過市,引來很多百姓的圍觀??鬃佑X得受到了侮辱,發(fā)了一句很著名的牢騷:“吾未見好德

  • 食言而肥的成語故事
    食言而肥的成語故事

    食言而肥的成語故事 六月,哀公從越國回來,大夫季康子、孟武伯在五梧迎候。當時,郭重為哀公駕車,看到他們二人,就對哀公說:“他們背后說了很多詆毀您的壞話,您一定要當面質(zhì)問他們!”魯哀公在五梧宴請大夫,孟武伯因為厭惡郭重,就一邊敬酒,一邊取笑說:“您怎么長得這么肥胖?” 季康子說:“武伯該受罰吃肉!因為我國接鄰敵國,我們不能陪同君王同行,從而不能參加這次遠行,武伯你卻覺得在外奔勞的郭重肥胖。” 魯哀公聽了,很覺厭惡,便代替郭重答道:“食言多也,能無肥乎!”這句話分明是反過來諷刺孟武伯慣于說話不算數(shù),而且在宴會上當著群臣之面,出于國君之口,孟武伯頓時面紅耳赤,感到萬分難堪。 食言而肥的成語故事材料 【注音】shí yán ér féi 【解釋】食言:失信。指不守信用,只圖自己占小便宜。 【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