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早教>學前教育>教案>小孩兒暴脾氣怎么辦?來,教你五個絕招,見招拆招!

小孩兒暴脾氣怎么辦?來,教你五個絕招,見招拆招!

2016年08月25日 11:15出處:果殼童學館作者:果殼童學館閱讀次數(shù):614
“孩子總是發(fā)脾氣,亂打亂踹或是咬人。脾氣急起來就砸東西搞破壞”“一生氣就使用冷暴力,用語言攻擊他人,常常威逼利誘攻擊他人……”作為家長,你有這樣的困惑嗎?這些行為都是孩子有攻擊性行為的表現(xiàn)。那么,是什么讓孩子們一點就炸?

“孩子總是發(fā)脾氣,亂打亂踹或是咬人。脾氣急起來就砸東西搞破壞”

“一生氣就使用冷暴力,用語言攻擊他人,常常威逼利誘攻擊他人……”

作為家長,你有這樣的困惑嗎?這些行為都是孩子有攻擊性行為的表現(xiàn)。

那么,是什么讓孩子們一點就炸?

 小孩暴脾氣,究竟為了啥?

有時候,孩子們亂打亂踢是因為他們碰上了自己解決不了的難題,感到灰心喪氣。他們還沒學會如何控制自己不要沖動,也不會用社會認可的方式化解矛盾。

有時候,孩子們則可能是正和某種困難展開角逐——像是壓力山大的生活煩惱、情緒調(diào)節(jié)問題、注意力缺陷問題、孤獨癥癥狀、抑或是多動癥。

然而,一切情況,哪怕是在孩子已被診斷患還有嚴重行為障礙的情況下,家長仍能發(fā)揮巨大影響力。

孩子沒有表現(xiàn)出攻擊性行為,是因為我們的“出廠設置”就是要對這個世界充滿善意,但是這不代表著我們沒有做出攻擊性行為的能力。而是否表現(xiàn)出攻擊性就取決于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和認識了。壓力、威脅恐嚇、機遇及孩子們的種種經(jīng)歷,這些環(huán)境條件都對孩子們的攻擊性有塑造作用。環(huán)境稍稍改善,孩子的行為便能得到改善,孩子的未來也將被改寫。

當然,孩子不聽話并不意味著就是父母的錯。在遺傳因素的作用下,有些孩子更容易惹事兒。孕期因素和童年壓力也有同樣的催化作用。童年經(jīng)受的壓力會改寫個體基因功能,甚至會對下一代造成影響。嬰兒出生時可能會出現(xiàn)某些基因“關閉”(不表達)的現(xiàn)象,這是因為其父母親在成長過程中遭遇了刺激。

孩子們還會受家庭以外的環(huán)境力量的影響。同齡人、老師、鄰里之間、媒體消息、意識形態(tài)以及文化因素都會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而這些環(huán)境影響不是千篇一律的,也是和孩子的基因有關的。

 孩子的攻擊性是可以改變的

不管是什么因素促使孩子好斗不聽話,沒有什么結果是無法避免的。當父母掌握了知識,得到了訓練,他們所施加的影響力就不容小覷了。隨機對照研究表明,當父母經(jīng)過應對攻擊性行為的訓練,或者儲備了相關知識之后,他們曾經(jīng)有攻擊性的孩子的成長軌跡發(fā)生了變化。

從某種程度上講,父母的介入發(fā)揮了作用,因為家長們學到了應對攻擊性行為的具體策略,也因為父母學會去改變自己。

與孩子的行為問題作斗爭是一件壓力山大、令人泄氣的事情。你達觀的性格、樂觀向上的態(tài)度、過人的能力以及善意涵養(yǎng)都會消失殆盡。親子關系會受到毀滅性的重新定義,也會越來越讓你覺得自己沒能力管教孩子。而這樣的想法必定會讓你產(chǎn)生一些行為,刺激矛盾產(chǎn)生,接著情況將更糟糕,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會愈演愈烈。

如果取而代之,運用積極的、有建設性的、解決問題的思想,你就能在不良行為爆發(fā)前進行制止。

因此,無論孩子們僅僅是困境中掙扎,還是正在和更大的難題作斗爭,我們都應當打起精神,告訴自己:只要用對方法,就能扭轉乾坤。

 要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

關于如何應對孩子身上的攻擊性,以實踐為基礎的建議,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家長調(diào)整自己,另一部分則是教孩子掌控自己負面沖動。

1你別對號入座

當孩子沒聽吩咐行事時,你很容易會覺得受到了輕視。當孩子大發(fā)雷霆時,你會覺得這又是沖著你來的。不過就算有這種反應是人的本能,家長們也是“自作多情”了。

首先,孩子們不會像成人那樣對情緒和信息進行處理。要是你家孩子年紀尚小,他連自己的很多情緒都理解不了,更別說你的了。就算孩子長大了些,他做出一些不太禮貌的行為,也可能只是一時沖動或是他還不具備處理這些行為的能力,并不能說明他心存惡意。

其次,研究表明我們的厭世情緒——覺得社會各處都存在著敵意(事實并非如此)——會成為一種自我實現(xiàn)的預言。凡事都往壞處想的人們?nèi)菀准て鹚俗龀鱿麡O行為。比如那些覺得孩子心懷敵意的家長最終反而會制造麻煩,而這些麻煩恰恰是他們想要解決的。

研究顯示,覺得自己尚在學步的孩子發(fā)脾氣有針對性的母親,在三年半后更有可能“收獲”行為存在攻擊性問題的孩子。就算研究人員對早已存在的兒童困難和與敵意歸因共存的消極的養(yǎng)兒育女行為進行了變量控制,提及的關系仍舊十分顯著。提醒自己不要對號入座不僅僅有益于你的個人情緒,還有益于親子關系及孩子的長期發(fā)展。

2不要“好高騖遠”

小孩子的注意力持續(xù)時間很短,而且容易分心。他們需要更多時間處理口頭指示。他們的工作記憶容量(在給定時間里能記住的事情的絕對數(shù)量)是十分有限的。他們學習新信息、適應規(guī)則或是步驟的改變所需要的時間可能比你想象的要長得多。幼兒和大齡兒童相比,需要更多練習;而大齡兒童和成人相比則需要更多練習。

因此,當我們“發(fā)號施令”時,不應當指望小孩子能響應得又快又好。他們速度要慢一些,而且不會很容易地就從一件事轉到下一件事。他們需要我們給予簡單明了的指示,還需要多余的時間“打開裝置”,反應一下。

大齡兒童雖然能夠更快速地處理比較復雜的任務,但是他們的注意力持續(xù)時間、工作記憶容量、克制沖動的能力及任務轉換技巧仍處在發(fā)展階段。耐心平靜地給予提示,適應孩子的步伐和能力,這樣的話,你提出的任務,就是孩子力所能及的模樣了。這樣一來,孩子就能感受到配合帶來的嘉獎,而這對他們的長期發(fā)展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經(jīng)歷和體驗。雖然投入的時間多了,但是物有所值。

3善意友好需要時間

整個童年時期,孩子都在進行情感學習——如何調(diào)控自己的情緒,如何讀懂他人的心思。依賴他人、缺乏經(jīng)驗、脆弱的小孩子更易受到威脅,因此更易以維護自身利益為中心。大齡兒童也是如此,如果他們覺得世界是充滿敵意、無公平正義可言的,他們也會和幼兒一樣保護自己。

而且有些孩子從生理上講,處于劣勢。他們有“察言觀色”的能力,但他們的大腦卻未因此給予他們同等的獎勵。因此,孩子自主學習的可能性極低。他們需要我們的幫助。

所以,有時你家孩子的行為可能看起來自私自利,但這并不意味著它是根深蒂固、無法改正的。其實,孩子們早在嬰兒時期就展現(xiàn)出了感知他人情感的能力,那個時候他們就會表現(xiàn)出善意友好的一面。當他們無法向他人表示關心時,往往是因為他們看待問題的視角不同,或者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沖動。他們需要機會去學習。發(fā)展安全牢靠的親子關系;進行情感傾訴,談論分析他人的情緒信號;觀察學習正面楷模;在嘉獎自我控制和合作精神的環(huán)境里健康成長——這些都是學習的機會。

4把精力放在維持積極向上的親子關系上

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很多家庭都掉入了一個共同陷阱里:

孩子頻頻表現(xiàn)不好時,家長就容易把精力放在所有這些日常的沖突和矛盾上。他們覺得對于孩子犯的每一個錯誤都要進行批評或是懲罰,結果把親子關系搞得烏煙瘴氣。

這個結果比較可怕,同時也適得其反。研究表明,當我們做出明智的選擇,比如不因為孩子做了錯事而恐嚇或是懲罰他們,而給予孩子正面反饋時,他們更容易學到理想的社交技能。而且,大量的批評和懲罰會讓孩子變得更加叛逆。以消極負面的方式管教孩子會導致惡性循環(huán)——孩子表現(xiàn)不好,家長給予懲罰,然后孩子予以回擊,接著家長加大懲罰力度,然后孩子就更不聽話。

你要如何淡定自若呢?這并不容易,要是你家孩子一直困在“叛逆模式”里,做到這一點就更不容易了。這時候,你需要重新制定優(yōu)先級。維持積極向上的親子關系遠比“指出”所有問題要來得重要得多,有時候你需要有選擇地“戰(zhàn)斗”,先解決那些最不能容忍的問題。

5不要犧牲自己的心理健康

管教孩子壓力山大,而壓力會損害身體。過多的壓力不利于身心健康,會令我們“神志不清”,還會破壞親子關系。而且壓力會傳染——就連小嬰兒也會注意到我們的消極情緒。當父母過度緊張時,只會火上澆油——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問題只會愈演愈烈。

因此,解決自己的身心健康問題迫在眉睫,不能三思而行,這是這場危機里的核心問題。除此之外,你還可以尋求心理治療師的專業(yè)建議,他們都受過專門訓練,知道如何應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網(wǎng)友評論

還可以輸入140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