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遇到一個24、5歲的男孩,他打電話過來說,想要我給他做心理咨詢,我問,你遇到什么問題?他說:我打人,打女人,二三十歲,三四十歲的女人。當時我心頭一緊,因為我在他的攻擊對象之列,所以我說我給你推薦一位男老師吧。他又說:“我的問題就出在女人身上,所以我想找個女老師?!蔽乙宦犚彩沁@么回事,就跟他約定,在他做心理咨詢的時候,不能夠打我。
對他的心理咨詢就這樣開始了,前幾次都相安無事,但是有一次我問了他一個問題徹底把他激怒了。我問他:你是不是恨你的媽媽。
他當時一下子臉、耳朵、脖子都紅了,攥緊了拳頭沖上來掐住我的脖子。我當時幾乎以為我要死了,慌亂之中按了鈴,保安才沖進來把他帶走了。
我之所以這樣問他,是因為了解到孩子的媽媽在家里是個非常強勢的女人,她從來沒有表揚過兒子,認為兒子取得的成績就是理所應當,一味地對兒子嚴格要求。在這個家庭里,父親的角色是懦弱的,因為完全達不到媽媽的期望,媽媽就把希望都寄托在兒子身上,在他攻擊我的那一刻,他把我當成了他的媽媽。
是媽媽的教養(yǎng)方式,塑造了他行兇的行為。后來我沒有放棄他,給他找了我的師兄繼續(xù)治療,后來在長達兩年的咨詢時間里,他變好了很多。
我們今天的主題是:性格
什么是好性格?
簡單來說,好性格就是能給人舒服的感覺。
常常有些媽媽會問我,我的孩子太內(nèi)向,不喜歡跟人說話,一出門就膽小、害怕,怎么辦?有些媽媽又說:我的孩子太外向,一到外面就又跑又跳大喊大叫不沉穩(wěn)怎么辦?其實孩子不論是外向或者內(nèi)向,很大程度上遺傳于父母的性格,內(nèi)向和外向并不是衡量性格好壞的標準,不論是內(nèi)向或者外向的孩子,能讓人感到舒服的,就是好性格。
7歲前,是兒童性格養(yǎng)成的關鍵時期
播種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
播種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
播種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 。
曾經(jīng)有個臺灣的心理咨詢師說,一個家庭里,如果媽媽不幸福的話,孩子敢幸福么?在孩子7歲前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媽媽的作用尤其重要。
我們小區(qū)有個孩子,爸爸總擔心他出問題,這個不讓碰那個不讓碰;奶奶就更極端了,總認為什么都是臟的,什么都是不對的,什么都不能碰,她對孫子的要求就是聽話。這個孩子是個很暴力的孩子,不會和別的小朋友溝通、交流。他總是用暴力的方式去踢、去踩別的小朋友,結果就是:他交不到一個朋友。
性格的形成
一提到性格的形成,總有一個繞不開的關鍵詞:氣質。來舉個例子:林黛玉、張飛、諸葛亮,這3個人的氣質就有著天壤之別。氣質受先天基因的影響較大,所以活躍的父母,一定不會生出很“悶”的孩子,同理,平時比較“悶”的父母,不會養(yǎng)出十分活躍的孩子。
那么在先天的基礎上,怎樣培養(yǎng)出更好的性格呢?在心理學上,我們對氣質大體分為三類:
容易型(40%的孩子屬于容易型)
他們的特點是隨和,脾氣平和,情緒較為積極,對于新事物較為開放和適應,生活有規(guī)律,可以預測。
困難型(10%的孩子)
特點是活躍,易怒,生活沒有規(guī)律,對改變常規(guī)會有過度反應,對新事物和人適應較慢。
遲緩型(約占15%)
不怎么活躍,有點抑郁,對新的任何環(huán)境適應較慢,但與困難型兒童不同,他們對新異刺激的反應較溫和,不會過激或消極,例如他們不讓人抱的時候會往別處看,而不是又踢又叫。
好性格來源于哪里?
好性格始于安全依戀。
有個媽媽曾經(jīng)問過我:“孩子上幼兒園不粘我,我要回去他不哭不鬧,他是不是不依戀我?”
當母親離開、或想引起孩子注意時,孩子表現(xiàn)很冷漠的時候,媽媽們要特別注意了,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一定不是安全型依戀,而可能是回避型依戀?;乇苄鸵缿俚暮⒆涌赡軙δ吧讼喈斢焉?,但有時也會回避或忽略陌生人,這對孩子來說可能會是非常危險的。
還有的媽媽一旦離開孩子,孩子會表現(xiàn)出非常憤怒,抵抗媽媽,甚至會在身體上排斥,這是另一種非安全型依戀——抗拒型依戀。
我曾見過一個小男孩,5歲了,有點胖。 奶奶帶出來跟我講:孩子跟媽媽不親密,打他媽媽。有時會打得青一塊紫一塊,媽媽身上總是有傷。媽媽的處理方式更極端,索性不見孩子。我想說正是媽媽的做法會不斷加劇孩子抗拒型人格的形成,長此以往,孩子會認為媽媽是不愛他的,對他沒有感情的。這樣的孩子在以后遇到問題的時候要么會暴力解決問題,要么形成反社會性人格或邊緣型人格,既渴望關心,渴望被愛,但同時他又會害怕被人關心,被愛,成為矛盾的個體。
依戀關系取決于家庭教養(yǎng)方式
最近幾年,我相信大家對一個詞都不陌生:家庭教養(yǎng)方式。家庭教養(yǎng)方式目前研究有五種:民主型、溺愛型、冷漠型、專制型、還有一種最糟糕的,不一致型。所有的教養(yǎng)方式只有兩個維度:愛和控制。
有一個出乎意料的調查,針對美國小學一年級的孩子:你們最喜歡的媽媽是什么樣的媽媽?
調研數(shù)據(jù)顯示,孩子最喜歡的媽媽一類是“能給我做好吃的媽媽”,另一類是“給我設立規(guī)則,讓我能不斷獲得成功的媽媽”。
民主型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媽媽一定知道什么時候給予孩子愛,什么時候給他設立規(guī)則。
而當父母一味溺愛孩子的時候,往往會造成兩個極端,要么這個孩子會在父母的保護下不敢嘗試任何新事物,只能做別人的跟班;要么就會變成膽大妄為的人,等到自己有力量的時候就會去嘗試各種事情,變得不能控制。
給父母的建議
尊重孩子本來的面目是最重要的,我們要做到無條件接納孩子,因為你不能把他變成另外一個孩子。
我不贊成一句話:孩子生來是一張白紙。不對,孩子天生帶著父親母親的基因,甚至帶著爺爺奶奶、姥姥姥爺?shù)幕颍踔潦羌彝?、夫妻關系給他所有的感受來的。
簡單來說,媽媽如果在懷孕的時候,和爸爸關系不好,甚至父親有出軌行為導致媽媽抑郁或者情緒非常低落的時候,孩子生出來身體狀況會非常糟糕。有調查顯示,如果媽媽產(chǎn)前抑郁的話,孩子生出來有80%也是抑郁的癥狀。
1、母親要做到無條件接納。
2、讓父親進入教養(yǎng)系統(tǒng),建立親密有間的關系。
3、有愛有規(guī)則。
4、2歲左右,建立孩子的同伴交往。
最后,總結來說,任何教育的方法都不是靈丹妙藥,每個家庭,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不能用教條的理論去解決一切問題。我希望所有的爸爸媽媽在聽到我的這節(jié)課之后,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去反省自己:是不是對孩子做到了無條件的接納。因為如果7歲以前你沒有幫助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性格,那么7歲以前孩子只需要一天就能學會的事,想要在以后的日子里糾正可能是非常漫長和艱難的。
還沒有人評論哦,趕緊搶一個沙發(fā)吧!